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入快车道,一路高歌猛进,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国家综合实力排名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美欧等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差距也在明显缩小。在经济及综合国力取得进步的同时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的看到,在国际社会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中国传媒的声音还没有达到相应的地位。我们不否认,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中国已经形成了集合了多种媒介相互融合发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大众传媒体系。中国大众媒体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有了相当程度地提升。但是与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大众媒体发展程度与成熟度相比较,中国大众媒体的国际竞争力还是有待完善的。再者,与自身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相比,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及其影响力,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国际影响力等均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还不是很相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舆论环境塑造权还掌握在西方国家的媒体的手中。以路透社、法新社、BBC、CBS、半岛电视台等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有偏见、不太客观的报道仍是当前国际上涉华舆论传播的主要媒体和主流声音,他们的相关报道无论对中国的内政外交、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等都形成了一定地冲击和影响。中国处在这样的国际舆论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国际传播力,掌握国际话语权,改善为国家的对外形象及所处的舆论环境,继而打造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地对外传播舆论力量已刻不容缓。本文通过梳理大众传媒的发展历史,大众传媒与国际政治千丝万缕的关系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历史,及大众传媒对国际政治领域的影响动因及方式,结合当今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试从中国自身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体分析来说,中国大众传媒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受新闻媒体对内宣传的影响,传播理念有待更新,在对外报道时信源不够公开透明,又经常给外国受众、媒体以所报道的信息经过筛选的印象,因而使得西方受众主观认为中国媒体的公信力差,报道内容难以取信及不愿接触中国媒体;再者,大众媒体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差,语言不规范。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甩不开膀子,迈不开腿子,拉不下脸子,而且,中国历来有“家丑不可外扬”的说法与传统,这也在程度定程度上导致中国媒体经常发声失语问题。最后,中国媒体以向对内报道时的强行灌输的报道手法向国际受众进行宣传报道势必造成国际受众的反感甚至厌恶,这是其更不取信于中国媒体及其对外传播内容,转而更加依赖本国或西方媒体。总之,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中国媒体的国际受众大量流失,国际公信力缺乏,国际传播力受限,国际影响力小,国际话语权严重缺失。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发展存在的这些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还有国民整体文化素质、传媒市场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在中国,我们对新闻媒体奉行的原则是党管媒体,新闻事业属于党的事业,新闻媒体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还是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于是,我们看到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我们的这种媒体体制与性质,及其自身浓厚的官方色彩极大地影响了其在国际社会上的国际形象和公信力,制约了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其次,传媒国际传播力的发达程度与一国的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成正比的。中国国民整体文化素质、国民文化发展水平较之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严重制约了我国传媒文化市场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也制约了我国传媒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最后,一国媒体国际传播力的发展程度还与市场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但是就目前中国传媒市场的发育程度而言,传媒单位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还没有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传媒市场,从而导致传媒业整体上“散、弱、小”,很难培养出跨国性的传媒集团。综上,要提升中国媒体话语权、传媒国际影响力,首先中国的对外传播媒体要树立正确的理念,要争取以国际公信力取胜,其次要努力提高“外宣”国际话语的质量,继而要改革我国的传播体制机制,最后要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话语传播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在国际上营造出有力于我国政治经济等决策的舆论环境,掌握国际传媒话语权,继而达到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提高综合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