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扶贫攻坚工作,根据贫困人口的不同贫困特征,我国的扶贫开发也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扶贫模式,其中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重要的扶贫开发模式,对居住在高寒山区,自然灾害频发、交通条件滞后及生活资源匮乏地区的贫困人口,帮助其改变贫困现状,且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环境及促进国家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桑植县实施此项政策为例,对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其类别做出了划分。在公平理论、人口迁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桑植县可以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来摆脱恶劣的地理环境、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解决深山偏远地区群众生活困难问题。目前桑植县通过攻坚克难,使得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改善移民生活的同时,也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保障性政策缺失、移民的搬迁意愿较弱及搬迁的后续措施滞后问题,针对桑植县扶贫搬迁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分析地方扶贫搬迁的成功经验,找出地方扶贫实践与桑植县开展搬迁工作的不同做法,学习和借鉴地方组织搬迁工作的长处,然后结合桑植县实际情况,通过加大易地扶贫搬迁投入力度、制定扶贫搬迁土地供给方案和拓展移民生存与发展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推进桑植县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