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林地植物根系与土壤优势流关系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的活动、植物根系的伸展或腐烂以及土壤物理和化学作用,导致土壤孔隙的不均匀性,存在许多的大孔隙,水及其溶质可通过大孔隙在土壤中快速迁移,形成优势流。大孔隙是土壤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优势流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在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研究土壤优势流可以加深对土壤水分入渗和溶质的迁移规律认识。土壤优势流会进一步影响到产流、土壤水分补给和土壤侵蚀,因此在水土保持、土壤水分和地下水的研究中占重要地位,成为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植物根孔是土壤大孔隙的一个重要类型,对根系的空间分布及其土壤优势流效应的研究,可以加强土壤优势流形成机理的认识,同时也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陕北黄土丘陵区山杨林、油松林和灌木林三种林地为研究对象,在0~30cm的土层里,采用挖掘法对植物根系的空间分布作了调查,利用染色法对土壤优势流作了研究,并对根系与土壤流关系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三种林地根长密度、根体积和根系数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均表现为:山杨林>油松林>灌木林。根长密度和根系数量随深度有递减的趋势,根系体积的这种变化在油松林地并不明显。从不同径级的根系特征来看,<3mm的细根系占林地根系长度和根系数量的比例较大,根体积则是>3mm的根系占较大比例,即细根特征主要体现在根系长度和根系数量,粗根体现在体积上。(2)三种林地根系生态位指数随深度的增加呈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山杨林地和油松林地的根系生态位指数出现细根部分和粗根部分高,而中等根径部分生态位指数低的特点,生态位指数随根系径级分布呈明显的不等高U型特征,灌木林地根系生态位随径级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反J型特征。群落根系生态位指数为:山杨林>油松林>灌木林。(3)从根系的离散程度来看,三种林地根系离散程度随深度的增加有明显的差异。其中灌丛和山杨林根系在15cm深处离散指数均达到最大值,而油松林的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无论是表层或是深层,三种林地最近邻点指数最大值都不超过1,说明林地根系在土壤中是呈聚集分布。(4)三种林地土壤都存在明显的优势流现象。由于土壤优势流的存在,使一部分降水较快地入渗到土壤中,补充了土壤水分,一定程度地削弱了地表径流。从研究结果来看,黄土丘陵区土壤优势流的入渗深度一般为20~40cm,大孔隙是产生土壤优势流的主要原因,由植物根系形成的大孔隙对黄土丘陵土壤水分的运动影响明显,而植物根系主要集中在土壤浅层,因此,土壤优势流的入渗深度也较浅,影响了深层土壤水分的大量快速的补给。(5)土壤优势流入渗的最大深度因不同植被类型而异。从研究结果来看入渗的最大深度是山杨林地最大,其次为灌木林地,最浅的是油松林地,分别为44cm、40cm和30cm。这是由于山杨林根系丰富形成了更多的植物根孔加强了水分的入渗,而灌木林地土壤优势流的入渗深度较大,除植物根系的影响外,还由于土壤上层受坡麓沉积作用的影响,含有较多的砾石和砂粒,可能形成较多的大孔隙。不同的喷洒方式对土壤优势流的影响是不同的。当喷洒强度大地表集水时,土壤优势流入渗的更深,超过缓慢喷洒时影响,说明降水强度对土壤水分入渗有影响。(6)在垂直剖面上,根系数量多且集中分布的区域,亮蓝迁移较深,染色区面积也大。样方染色区和非染色区的根系差异非常显著,根系数量、体积和根长密度在染色区几乎都显著高于非染色区,说明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入渗有明显的增强作用。(7)根长密度、根系数量和根体积单因子对土壤水分入渗影响的显著程度均表现为:山杨林地>灌木林地>油松林地。无论是山杨林地、油松林地还是灌木林地,根系密度和根系数量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大于根体积的影响。不同径级的根系影响不同,粗根对土壤优势流的影响不如细根,林地细根对土壤水分的入渗的增强作用明显高于粗根。从根长密度、根系数量和根体积的综合特征根系生态位指数来看,表现为:作为乔木的山杨和油松林地根系对水分的入渗影响大于灌木林地。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东海大桥沿线海域位于杭州湾湾口北部,北邻长江口南槽水道,南连崎岖列岛海域,东接嵊泗与大衢山间的开阔海域,水域处在湾口、河口和群岛之间,水流和泥沙条件复杂。近年来长江来沙的
创设和谐课堂学习环境来推动课程教学,有助于更好地激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快乐学习。通过外在的环境引导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课堂,一方面,能够体现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满足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使得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转变,促进自主学习。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能够使他们的知识视野得以开阔,语言表达运用技能得到提高。  一、创设相互尊重
随着网络技术、RS、GIS等技术的发展,在上个世纪末,美国副总统戈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the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Our 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