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西方政治界诞生了为应对自由民主缺陷和多元化社会挑战的协商民主理论,协商民主理论要求民主以公共协商为基础。在政治共同体中,平等自由的公民在广泛考虑公共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对话和协商,通过说服他人或者改变自身偏好达成一致意见,从而赋予政治合法性。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在现实应用过程中形成了公民会议、协商式民意调查、公民陪审团、大规模社会对话等协商民主制度,体现协商民主的精神内核。当前,协商民主理论不仅在西方国家获得了广泛探索和实践,而且亚洲的许多国家包括中国也在尝试探索这种新型的民主形式。协商民主自引入中国以来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中国学者在翻译介绍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同时,发现中国存在协商民主的文化与社会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国基层各领域的协商民主实践形式,包括乡村民情恳谈会、城市居民议事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网络公共论坛等等,这些形式为更好的研究中国协商民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经济与社会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但也存在社会主体利益多元化、社会矛盾显性化等问题,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增强政府的治理效能,杭州市政府结合本地具体环境进行制度创新,形成了“民主促民生”的战略形式,“湖滨晴雨”工作室与映月社区“四会”制度(民情恳谈会制度、事务协调会制度、工作听证会制度、工作成效评议会制度)便是在“民主促民生”战略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形式。本文通过对“湖滨晴雨”工作室与映月社区“四会”制度的案例描述,在剖析其协商运作过程和运作机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意义与局限,认为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意义在于促进实现实质性民主,平衡各方利益,促进决策合法性与科学性,培育公民精神等;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局限在于公民参与程度低,协商制度不健全,参与主体资源能力不对等,参与者代表性不足等。要推进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建设就必须完善现有的协商制度安排,借助新信息技术改进协商质量,培育协商政治文化和创新协商实践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