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和转归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乳腺癌的分期和分级、激素受体表达情况、表皮生长因子表达情况、抑癌基因的突变、肿瘤的血管生成状态、化疗耐药产生情况等,既反映乳腺癌的预后,又是肿瘤治疗的切入点。中药是治疗乳腺癌的有效途径之一。中药的选用要根据辨证论治的结果,但由于目前乳腺癌中医证候与反映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的预后指标的关系不明确,使我们缺少全面评价中药治疗乳腺癌的疗效指标,我们不清楚中药治疗后乳腺癌证候的改善是否意味着肿瘤的生长受到了抑制,预后得到了改善,其恶性表征得到了逆转。同时,当我们想从众多的中药材中筛选出针对具体肿瘤发展机制的有效药物时,不知从那类药物入手。 此外,化疗会引起乳腺癌中医证型的变化,化疗后中医证型的内涵与化疗前是否相同亦不明确。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将乳腺癌的分期、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肿瘤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肿瘤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癌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的表达、抑癌基因p53的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耐药蛋白p-糖蛋白(P-gp)的表达、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的表达等预后因素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化疗前病人和化疗后病人的中医证型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候类型在判断乳腺癌治疗效果及判断乳腺癌预后中的价值,寻找中药治疗乳腺癌的疗效观察指标,为中药治疗及中药协同化疗治疗乳腺癌提供依据、为抗乳腺癌中药、化疗中药增效剂的筛选提供参考。同时评价化疗是否会影响乳腺癌中医证候与乳腺癌预后因素的内在联系。 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化疗前病例研究 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8例乳腺癌患者纳入研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肾阴虚证”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血瘀证组,肝郁脾虚证组,肾阴虚证组。 2、参照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TNM分类及分期表对患者进行肿瘤分期。 3、患者行乳腺癌根治术,手术中取肿瘤组织及腋窝淋巴结组织。 4、常规病理查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免疫组化法测肿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抑癌基因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p-糖蛋白(P-g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