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与石棉接触有关的,且高度恶性的胸部肿瘤。尽管近年来石棉的产量受到严格限制,但是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患病率未见下降。虽然目前针对恶性胸膜间皮瘤治疗已取得很多的进展,但是其中位生存期未见明显增长。现已有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预后模型包括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评分和癌症和白血病B(CALGB)评分,这些评分综合了多种与MPM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但这些模型的应用较为复杂,因此未在临床中普及应用,而这也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的预后因素的探索提出了新的需求。近年来免疫系统与肿瘤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仅体现在其可以破坏肿瘤细胞,也体现在其可以为肿瘤的增长和转移提供有利的微环境。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已被证实与多种肿瘤相关等,而LMR与恶性胸膜间皮瘤的预后是否相关,我们目前知之甚少。目的探讨治疗前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计数(ALC)、单核细胞计数(AMC)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与MPM患者预后的关系。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选取2000年1月至2015年7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呼吸科收诊的MPM患者共85例,其中56例,女29例,19~81岁,平均58.31岁。1.1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入选标准:1.患者临床资料完整;2.入院后经胸腔镜检查获取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为恶性间皮瘤;3.诊断前未行任何放疗、化疗或手术治疗。排除标准包括:1.入院时有明显的感染证据;2.合并其他恶性疾病,如乳腺癌,霍奇金淋巴瘤等;3.合并结缔组织病。4.失访。2.分组方法根据淋巴细胞绝对值(ALC)、单核细胞绝对值(AMC)及LMR值的平均值,将患者分为高ALC组和低ALC组,高AMC组和低AMC组,高LMR组和低LMR组。3.资料收集通过住院病历收集患者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是否胸痛,是否胸闷,是否体重减轻,CT扫描结果,治疗方式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白蛋白值等。由我院1位病理医师重新审阅病理切片后确定后确定病理类型和组织学分型,功能状态(PS)评分及肿瘤分期均由我院1位主治医师根据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确定。4.随访多采用门诊及电话随访,收集的资料主要为患者的生存情况,若患者已死亡,记录患者的死亡日期。随访时间截止至2016年1月。5.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其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Kaplan-Meier法生成各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各组患者生存时间的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通过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确定与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分组情况ALC、AMC、LMR的平均值分别为1.46*109/L、0.71*109/L、2.51。依据上述数值,分别将患者分为高ALC组(ALC≥1.46*109/L, n=44)和低ALC组(ALC<1.46*109/L, n=41),高AMC组(AMC≥0.71*109/L, n=31)和低AMC组(AMC<0.71*109/L, n=54),高LMR组(LMR≥2.51,n=35)和低LMR组(LMR<2.51, n=50)。2.各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比较高ALC组和低ALC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治疗方式,是否出现胸痛,是否出现胸闷,是否出现体质量减轻,IMIG分期,组织学类型,PS评分,治疗方式及白蛋白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AMC组和低AMC组患者在年龄,吸烟史,是否出现胸痛,是否出现胸闷,是否出现体质量减轻,IMIG分期,组织学类型,P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低AMC组相比,高AMC组患者的男性患者的比例较高(83.9% vs 55.6%,P=0.008),治疗方式多为非全身化疗(80.6% vs 59.3%,P=0.043),高水平白蛋白患者比例较低(22.6% vs 59.3%,P=0.001)。高LMR组和低LMR组患者在年龄,吸烟史,治疗方式,是否出现胸痛,是否出现胸闷,是否出现体质量减轻,IMIG分期,组织学类型,治疗方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LMR组相比,女性比例更高(51.4% vs 22.0%,P= 0.005),PS评分≤1者比例较高(82.9% vs 60.0%,P=0.024),高水平白蛋白患者比例较高(65.7% vs 32.0,P=0.002)。3.各组患者生存时间的比较高ALC组患者和低ALC组患者生存时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AMC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95% CI,5.3-10.7个月),低于低AMC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17个月,95% CI,11.8-22.2个月),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高LMR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2个月(95% CI,19.3-24.7个月),高于低AMC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9个月,95% CI,5.5-12.5个月),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HR,1.836;95% CI,1.107-3.044;P=0.019),单核细胞绝对值(HR,1.972;95% CI,1.217-3.195;P=0.006)及LMR值(HR,2.415;95% CI,1.472-3.964;P<0.001)、白蛋白值(HR,2.413;95% CI,1.477-3.941;P<0.001), IMIG分期(HR,1.998;95%CI,1.245-3.206;P=0.004),组织学类型(HR,1.625; 95% CI,1.016-2.599;P=0.043)与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总生存期有关。而经多因素分析证实性别(HR,2.260;95% CI,1.034-4.937;P=0.041),LMR直(HR,2.689; 95%CI,1.166.6.201;P=0.020),肿瘤分期(HR,2.016;95%CI,1.066-3.813;P=0.031),ECOG PS评分(HR,2.226;95% CI,1.016.4.479;P=0.025),组织学分型(HR,2.215;95% CI,1.135.3.979;P=0.018)与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总生存期有关。结论1.治疗前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计数不能作为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2.治疗前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的比值,即LMR是影响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