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环境特征模型及游客路线动态调度算法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shi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墙壁上的博物馆”之称的敦煌莫高窟,以其精美的壁画和塑像文明于世,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巨大的游客流量使得洞窟在面临持续的自然侵蚀外,还要承受人为的影响和破坏。由于洞窟是相对比较封闭的空间,与外界的空气交换很少,所以游客进入洞窟参观时代谢产生的CO2和水汽会长时间保存于洞窟内,有时甚至出现窟内环境指标超标的情况。这引起了国家以及众多学者的重视,并在洞窟环境监测控制以及游客管理调度等方面做了相当多的工作。然而,敦煌莫高窟目前采取的游客管理策略较为被动,在文章的第二章对其进行了简要介绍。如何主动的控制窟内环境,同时又能最大的满足游客的参观需求,达到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平衡发展,是本论文的出发点及目标。论文采用的主要策略是以路线参观模式为基础,对路线进行合理调度,避免洞窟出现环境超标现象。首先,论文通过分析敦煌莫高窟微气象环境、游客流量监测系统(简称监测系统)采集得到的微环境和游客流量数据,得到大量的静态空气交换率,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了洞窟的动态空气交换率模型,本文将以上过程称为DACH动态计算方法。DACH模型反应了洞窟空气交换率与窟内外温差的相互关系,能获得洞窟在不同气温下的空气交换率大小,从而更准确地模拟游客参观过程中窟内CO2浓度的变化过程。论文利用莫高窟的历史参观活动,模拟产生了洞窟的CO2浓度变化曲线,并与系统的监测结果做了分析对比,验证了DACH模型的适用性。然后,论文阐述了游客参观路线动态调度算法。该算法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莫高窟目前采用的游客管理调度策略,本文称其为人工调度方法:游客进入莫高窟窟区参观前,工作人员为其分配一条参观路线和一位讲解员,从而组成了一个参观团队。其中,路线有多个不同的洞窟组成。此外,监测系统时刻监测洞窟内的微气象环境变化,当洞窟环境超标时,系统会发出预警信息,此时工作人员将关闭该洞窟。这一策略有两方面的不足:第一,路线的分配工作较为主观,不能主动地控制洞窟的环境变化;第二,超标洞窟关闭,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本文以路线调度为基础,提出了基于CO2浓度模拟的路线调度方法,主要的思想是:利用仿真方法,得到参观路线的各项消耗指标,包括全程参观时间、洞窟等待时间、累计等待时间、CO2浓度超标情况等,工作人员可根据仿真结果,为团队分配一条最优路线。最后,论文以上述理论研究为基础,设计和实现了游客参观路线管理调度系统。该系统为用户提供了简单易懂的操作界面,将复杂的计算过程隐藏于后台,用户只要进行简单的配置工作,简单操作就可以获得指定参观路线的分析结果。用户可根据系统的指示选择合理的参观路线,从而达到本文提出的目标:促进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平衡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大规模信息的涌现,目前界面中的各种显示方式已很难把它们完整而连续地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这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新的认知困难。近年来,人们在信息可视化领域对信息的显示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不同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大量业务数据随之产生,这些数据超出传统持久关系的数据模型,以瞬时数据流的形式存在。人们希望利用这类数据的特点对其进行分析,挖掘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分布式系统已经成为信息处理学科的重要领域,如何协调分布式系统的各个组成服务已经成为热点。BTP协议是一套与协议无关,为
MPLS技术在流量工程、VPN、QoS等方面表现出了其他技术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对MPLS网络中分组转发与处理过程进行了介绍,描述了MPLS网络在工
分类是数据挖掘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其广泛应用而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当前的分类模型,根据其建模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产生式分类模型和判别式分类模型。产生式分类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纸质地图逐渐被数字地图所取代,然而数字地图的便利性与不安全性是并存的。数字地图的复制和传播具有低成本、高速度的特点,这些
本文对改进的蚁群算法及其在电机优化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电机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随着人们对电机产品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优
移动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一项计算机技术。目前的移动无线网络按照网络节点运动模式的不同可分为传统的移动无线自组网(Mobile wireless Adhoc NETwork,
数据仓库作为信息技术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期的数据仓库,其构建和研究工作都是建立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的基础之上。随着数据规模的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定位、车辆监控等提供基于位置服务的应用提出了有效管理移动对象数据的要求,推动了移动对象数据库研究的蓬勃发展。在移动数据库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