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epseaxi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庸》作为儒学经典,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论著。《中庸》最早在16世纪由欧洲来华传教士译介传播至欧洲,此后在英美国家被广泛地翻译和研究。因此,在全球化时代的语境下,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中庸》英译本能为典籍英译带来启发。19世纪英国汉学家和传教士理雅各是系统地翻译《中国经典》的首位译者。他的《中庸》英译本在西方被视为标准译本。20世纪末,安乐哲与郝大维合译推出了一个颠覆性的《中庸》英译本。本文选取理雅各和安乐哲的两个《中庸》英译本为对象,从意识形态这一角度对这两个译本进行描述性研究。自翻译的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研究的中心问题不再拘泥于文本中传统的“忠实”与“对等”之争,而转向社会、文化、历史等更为广泛的因素。Lefevere的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宏观的视角,翻译研究不再拘泥于译文文本的忠实和对等。在不同背景下,同一原文本会有不同的译本,对译本评判的标准也不一样。任何译本在其产生的时期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考察其产生时期的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在Lefevere的改写理论中,意识形态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对翻译中意识形态的考察有助于了解原文本在特定时间和社会环境下是如何被理解以及译文如何产生。本文通过意识形态这一视角,宏观地考察了理雅各和安乐哲的两个《中庸》译本产生的意识形态背景,微观地考察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译本中的体现。由于社会意识形态背景和译者意识形态的差异,译者对《中庸》的理解和翻译产生了多样化。两个译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中译者意识形态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理雅各遵循传教士的传统翻译《中庸》是为了促进传教事业的发展。19世纪朱熹注解的儒家经典被视为官方读本,因此理雅各的翻译基本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底本。原作的权威性和理雅各严谨的学术修养使理雅各以释经的方式翻译《中庸》。理雅各为了忠实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其译本有着大量的注释,因此他的翻译被称为学术性翻译。但他从基督教教义理解和阐释《中庸》,其译本始终贯穿着基督教意识形态。20世纪末是美国儒学典籍英译的高潮时期,安乐哲和郝大维的《中庸》合译本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其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创建中西哲学的对话。他们主张《中庸》是体现关联宇宙论的重要哲学著作。因此他们建立了一套哲学框架英译《中庸》,从而摆脱传统的基督教士的翻译和西方哲学框架下的阐释。然而,过程哲学意识形态使他们过度地从过程哲学角度对原文进行阐释和翻译,造成了过译的现象。
其他文献
英语学习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英语学习的巩固和提高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知识的更新,科技的竞争与人才的
为掌握我国能力验证工作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现状,采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法,选取1999—2017年国内公开发表的能力验证工作研究论文5 145篇,使用Origin、统计产品与
区别词是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较为特殊的一个词类。但是,目前为止,对外汉语教材中很少有对区别词的词性标注,对外汉语教学中区别词很少被作为一个单独的词类进行教学,因此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误。专职区别词词性单一,是典型的区别词,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受到的干扰信息较少,更易于习得。本文通过对“BCC语料库”中专职区别词偏误语料的分析,探究母语非汉语学习者习得区别词的方法和技巧,以期为对外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期刊
背景和目的肺栓塞(PE)是继心肌梗死和脑中风之后第三大最常见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其发病较隐匿,早期没有明确的临床体征,缺乏典型的特异性,如果不经诊治,死亡率高达30%以上,早期诊断和恰当的治疗方案可大幅度减少死亡率。目前国内外诸多研究报道CT肺血管造影(CTPA)联合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可用于PE的诊断,但对PE的治疗疗效的评价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旨在通过PE溶栓治疗前后相关参数进行定量分
以特定区域的文化考察为影视动画文化风格研究提供一个合理可信的背景要比孤立地考虑影视动画文化风格有更大的优越性。不同区域文化给予动画以不同文化底色,形成了不同区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对电力运维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变电运维管理系统存在较多弊端,制约着电力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本论文是对伯尼·戴利·扎里哈(Bernard Daley Zaleha)于2013年在《宗教、自然和文化研究》杂志(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Nature&Culture)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