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脏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心脏移植在临床应用中却面临着诸多难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供心严重短缺问题。因为缺乏心脏供体,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患者在等待心脏移植的过程中丧失了生命;而接受了心脏移植的患者也有一部分因为供心在运输、保存及移植期间遭受了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打击,移植后心脏功能衰竭而不得不接受二次心脏移植,甚至丧失生命。造成供心不足问题的原因有二:①、符合临床移植标准的供心数量有限;②供心安全保存时间有限。多年来,心脏移植过程中心脏供体的选择一直遵循Copeland等人制定的标准,即通常我们所说的“传统标准”(Traditional Criteria):最佳供心应来源于脑死亡心不停跳供体(heart beating donor HBD)。但是在过去二十年间,需要心脏移植的病人逐年增加,而按照“传统标准”选择的供体数量有限,从而造成每年有大量病人因缺乏供心而死亡。因此,如何利用那些当今临床认为不适合作为供体的“边缘供体(margin donor)”扩大符合临床心脏移植标准的供体范围,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在有关“边缘供体”的研究中,心停跳供体(non-heart-beating donor NHBD)是最具研究前景的方面之一,能有效扩大可用心脏供体的范围。对于延长供心安全保存时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点:①、改进心肌保护液;②、改善保存方法。心肌保护液方面,无论是最初单纯追求快速停跳的高钾保护液,还是后来不断改进的包括St.Thomas液、UW液、HTK液等多种效果更好的晶体保护液,都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即携氧问题。另外,品体保护液由于自身特点的限制,能量供应始终不如血液充足。因此,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用含血心肌保护液来保存供心。由于更接近生理状态,含血心肌保护液显示出了晶体心肌保护液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对于供心保存方法,从最初的单纯低温浸泡保存发展到持续低流量灌注、低温含氧持续灌注、冠脉持续充氧技术、预缺血处理等。其中低温含氧持续灌注因不仅能持续给心肌组织供氧,维持心肌细胞的有氧代谢,减轻无氧代谢引起的酸中毒,还能给心肌提供充足的能量,显示出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材料和方法1.24只健康瑞典家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内随机分为供体和受体。肌肉注射诱导麻醉(盐酸氯胺酮注射液10mg/kg,二甲苯胺噻嗪注射液5mg/kg),气管切开置管,术中复合静脉麻醉(盐酸氯胺酮注射液,泮库溴铵),呼吸机辅助呼吸。所有供体分离脱白细胞及血小板血,制备心脏热缺血(10分钟)模型,摘取供心。2、实验组供心用低温微流量连续灌注系统连续灌注含血Plegisol液8小时,对照组供心置于4℃Plegisol液浸泡保存8小时。采用Shumway原位心脏移植的经典术式将供心移植给受体,实验组移植期间采用温血灌注(35℃),对照组移植期间保持胸腔内低温(4℃)。3、观测心脏复跳情况,监测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监测冠状动脉平均血流量(CF),检测静脉血内心肌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 (cTnT)、肌红蛋白(Mb)水平,测定心肌含水量(MWC),进行心肌组织学检查。实验结果1.心脏复跳情况:实验组两例发生室颤,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四例自动复跳。对照组一例不复跳,四例发生室颤,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一例自动复跳。2.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实验组HR (106.5±10.99) bpm,对照组HR (104.27±5.05)bpm;实验组MAP(71.52±3.37)mmHg,对照组MAP(56.15±3.21) mmHg;实验组CO (2.34±0.05) L/min,对照组CO(1.87±0.08)L/min;实验组与对照组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O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F:实验组(91.07±3.86)ml/min,对照组(77.61±3.20)ml/min;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 cTnT和Mb: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MWC:实验组(80.17±0.39)%对照组(79.93±0.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病理切片光镜显示对照组冠脉内皮及心肌组织损伤比实验组严重。结论1.含血Plegisol液可减轻离体供心在冷缺血期的缺氧程度及由于缺氧引起的损伤。2.低温微流量持续灌注系统可有效延长离体供心的安全保存时限,优于单纯Plegisol液低温浸泡保存。3.缺血性休克引起的脑死亡心停跳供体心脏在经历了10分钟热缺血期后仍有可能作为临床可用的心脏移植供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