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蛸基础生物学和繁育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520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峭(Octopus vulgaris)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沿海。近年来随着出口量增加,经济价值不断攀升,己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头足类之一,同时渔获量的增大也加剧了野生资源量下降。研究真峭基础生物学和繁育技术,对于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的养殖品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福建海域分布的真峭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真峭基础生物学和繁育技术研究。基础生物学部分主要包括:真峭腕式、胚胎发育和Kolliker器官;繁殖生物学部分主要包括:亲峭暂养、产卵护卵、幼体培育和各培育阶段相配套的饵料研究。在此基础上摸索出一套真峭促熟、产卵、孵化和苗种培育的人工繁育技术,为规模化养殖、资源修复提供支撑。主要结果如下:(一)基础生物学部分1.运用SPSS17.0软件,分析了2010-2013年间福建海域捕获的105只真峭形态学数据。实验结果显示真峭腕式为Ⅱ>Ⅲ>Ⅳ>Ⅰ;除茎化腕外,腕左右对称。雄性个体第二、三对腕上具有大吸盘,一般为第13个吸盘。福建真峭捕获季节(6月),体重在500-800g之间较多(雌性占70%,雄性占50%),大于900g的较少(雄性占39.6%,雌性为18.1%)。2.通过室内繁养真峭,详细观察了真峭胚胎发育和浮游期幼体生长过程,描述了各时期外部形态和重要器官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真峭成熟卵子长径为(2.4±0.2)mm,短径为(1.2±0.1)mm。根据Naef (1928)划分标准,发育过程分为20个时期,发育期间胚胎经历两次翻转。水温20.4-23.6℃范围,从受精卵到幼体孵化出膜,经历25-35d,初孵幼体全长约为3.08mm。水温22.8-25.2℃时,幼体浮游期约为28-33d。3.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真峭浮游期幼体Kolliker器官的分布与变化情况。Kolliker器官呈点状突起,长度为40-50μm,位于初孵幼体的头部、腕、漏斗和外套膜处,其中头部腹侧和腕尖部密度最大,约占外套膜表面积的6-7%。Kolliker器官大约由1400根独立的管状小体组成,每个管状小体直径为0.4μm。探讨了Kolliker器官在浮游期的功能。(二)人工繁育技术部分1.分别采用文蛤(Meretrix meretrix)、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zcta)、许氏平鱼由(Sebastodes fuscescens)投喂处于产卵、护卵期的真峭亲体,通过测量亲峭摄食量、产卵量、受精卵孵化率以及初孵幼体大小,分析4种不同饵料对亲体和幼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亲峭摄食量以文蛤投喂组最高(19.50g),菲律宾蛤仔组次之(18.28g)。亲峭产卵量和受精卵孵化率以菲律宾蛤仔投喂组最高,平均产卵量为13.6万粒,受精卵孵化率为94.34%;缢蛏组平均产卵量最低,为9.89万粒,对照组孵化率最低,为81.11%。初孵幼体全长实验中菲律宾蛤仔投喂组最长,平均2.43mm;缢蛏文蛤组次之,为2.39mm;许氏平鲉组较小,为2.34mm;对照组幼体最小,为2.30mm。处于产卵护卵期的亲峭仍可以摄食,摄食量约为亲峭体重的2%-5%。亲体通过摄食能提高受精卵的孵化率和初孵幼体体长。菲律宾蛤仔是较理想的饵料。2.2010-2013年连续三年开展真峭的苗种培育实验,研究了开口饵料、光线对幼体生长率和成活率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浮游期幼体胴长、全长、湿重、干重的变化以及吸盘的发育。真峭初孵幼体营浮游生活,平均全长为2.76-3.06mm。浮游阶段幼体腕增长和吸盘数目增加较为显著,幼体吸盘数目变化趋势符合指数函数y=2.6611e0.2215x (R2=0.9869)。蒙古裸腹溞、日本对虾和卤虫的无节幼体均可作为真峭浮游期幼体的饵料。饵料中添加蟹幼体,培育效果更佳。真峭幼体干重变化趋势为y=0.1366e05968x(R2=0.9708)。
其他文献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受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大问题,特别是多重耐药菌的出现,给临床上抗菌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一些原本具有良好效果的药物也失去了疗效,对耐药菌感染的治疗迫在眉
网室栽培作为一项绿色有效的害虫防控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设施蔬菜的无公害生产,而在水稻生产上,主要应用在水稻的育苗阶段,以提高秧苗素质和防治灰飞虱等害虫。随着对稻米品质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网室栽培水稻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大,但网室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形成的特性还缺少系统研究。本试验以南粳44、南粳45和苏香粳3号等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材,研究网室栽培对稻田的小气候,水稻的生长发育特性,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