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导致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出现血供中断,致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最后引起心肌坏死。它是目前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早期、快速、准确地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及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病人的预后尤为重要。目的:分析2011-2014三年间入住齐市某三甲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人口学特点、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找出内在的规律性,全面认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规律及救治措施,为今后急性心肌梗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救治率、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调查2011年1月-2014年6月在齐齐哈尔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1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性别、年龄、职业、心肌梗死部位、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合并疾病及PCI等治疗情况进行描述及分析。结果:共调查了1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性患病人数为95例,占60.90%,女性为61例,占39.10%。患病人群以从事脑力劳动的干部和教师为主;60岁以上患者的发病人数最多;关于病死率,通过性别、年龄等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病死率较高;调查数据显示:具有吸烟和饮酒史的患者发病率较高;发病先兆、全身症状和胸痛典型病例与非典型病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典型病例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女性,全身症状在≥60岁患者更为明显;有无合并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并发症,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其中不同年龄段之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与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关系密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部位以前壁最多,占总例数的37.2%;不同治疗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病人群与性别、年龄及患者所从事的职业存在相关性;吸烟、饮酒、高血压、心律失常、糖尿病、冠心病等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因而对于重点人群及高危人群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