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皮肤鳞状细胞癌病损的细菌分布及其耐药趋势,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和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方法:选择自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我院皮肤外科收治的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167例,留取合格病损表面或深部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标准,采用VITEK TWO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到种,鉴定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并根据年龄、性别、发生部位、感染症状、病程、直径进行分组,调查与细菌培养阳性结果的关系。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使用SPSSl3.0软件对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167例临床标本中共有139例培养出细菌,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3.2%。共培养出细菌25种14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4株(占56.4%),革兰阳性菌63株(占42.3%),真菌2株(占1.3%)。检出率最高的五种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3.5%)、大肠埃希菌(占16.8%)、表皮葡萄球菌(占12.1%)、肺炎克雷伯菌(占10.1%)和铜绿假单胞菌(占8.7%)。2、167例患者分为老年组(≥60岁)92例和非老年组(<60岁)75例,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89.1%和76.0%(P<0.05),差别有意义;男性组95例和女性组72例,阳性率分别为84.2%和81.9%(P>0.05),差别无意义;头面部组108例和其他部位组59例,阳性率分别为81.5%和86.4%(P>0.05),差别无意义,头面部组菌群前五位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而其他部位组菌群前五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菌群分布不同;有感染症状组89例和无感染症状组78例,阳性率分别为85.4%和80.8%(P>0.05),差别无意义,有感染症状组菌群前五位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无感染症状组菌群前五位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菌群分布有差异;病程较长组(≥1年)117例和病程较短组(<1年)50例,阳性率分别为87.2%和74.0%(P<0.05),差别有意义;直径较大组(≥2cm)65例和直径较小组(<2cm)102例,阳性率分别为90.8%和78.4%(P<0.05),差别有意义。3、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替卡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都有很高耐药性,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派酮/舒巴坦敏感性较好,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高度敏感;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表现出较高耐药性,对替考拉宁较为敏感,万古霉素和力奈唑烷均未发现耐药。结论:1、皮肤鳞状细胞癌病损培养的细菌是以条件致病菌为主,革兰阴性菌比例略高于革兰阳性菌。2、年龄、病程长短、病损直径是影响皮肤鳞状细胞癌病损细菌培养阳性率的重要因素;性别、部位和有否感染症状和皮肤鳞状细胞癌病损细菌培养阳性率无明显关系;头面部和其他部位的皮肤鳞状细胞癌病损细菌分布不同,有否感染症状的皮肤鳞状细胞癌病损细菌分布不同。3、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高度耐药,对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类抑制剂复合剂较为敏感,对碳氢酶烯类高度敏感;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高度耐药,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或力奈唑烷高度敏感。4、了解皮肤鳞状细胞癌病损细菌分布状态和耐药性情况,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监测,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医师选用抗菌药物,降低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切口的感染率,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