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酮咯酸氨丁三醇复合局麻药用于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四肢创伤外科的择期上肢手术患者共40例,ASA分级为I或Ⅱ级,均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路径臂丛+腋路路径臂丛神经阻滞。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0人,对照组20人。全部患者入室开放外周静脉,适当补液。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HR)、心电图、无创袖带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面罩吸氧。在超声引导下使用同样的50 mm、22 G外周神经阻滞穿刺针,先行锁骨上路径臂丛神经阻滞(为主要用药部位),再行腋路路径臂丛神经阻滞完善效果,防止阻滞不全。观察组用药:锁骨上路径臂丛给予0.375%罗哌卡因复合1%利多卡因20 ml+30 mg酮咯酸氨丁三醇(1 ml)共21 ml,腋路路径臂丛给予1%利多卡因10 ml。对照组用药:锁骨上路径臂丛给予0.375%罗哌卡因复合1%利多卡因20 ml+1ml生理盐水共21 ml,腋路路径臂丛给予1%利多卡因10 ml。监测并记录:(1)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ASA分级等一般资料;超声引导下两个部位臂丛神经阻滞的操作时间;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总充气时间)和手术出血量。(2)阻滞开始前5 min(T1)、阻滞完成即刻(T2)、阻滞完成后5 min(T3)、10 min(T4)、30 min(T5)这五个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Ramsay镇静评分。(3)感觉阻滞持续时间(min)。(4)麻醉后4 h、8 h和12 h的VAS评分。(5)麻醉中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操作和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6)患者对本次麻醉的满意情况。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和ASA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和出血量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阻滞开始前5 min(T1)、阻滞完成即刻(T2)、阻滞完成后5 min(T3)、10 min(T4)、30 min(T5)这五个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Ramsay镇静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麻醉后4、8和12 h的VA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麻醉中和术后相关不良反应。(6)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更高的麻醉满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酮咯酸氨丁三醇复合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能延长感觉阻滞时间,有更好的镇痛效果和更高的麻醉满意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