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手足十二针”配合常规取穴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36例。试验组采用针刺“手足十二针”配合针刺治疗失眠的常规取穴;针刺对照组仅采用治疗失眠的常规取穴;西药对照组仅予口服艾司唑仑片,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疗程结束当日及疗程结束后第4周,对所有病例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治疗不良反应量表(TESS)测评。结果: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组内比较:在疗程结束当日,三个组别的各项PSQI评分除催眠药物外均有所下降,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疗程结束后第4周,PSQI总分:两个针刺组的下降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对照组的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睡时间、睡眠时间:两个针刺组的评分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效率、日间功能:试验组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疗程结束当日,三个组别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的评分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在睡眠质量、日间功能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两两比较,睡眠质量:两个对照组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均值比较:针刺对照组>试验组>西药对照组;入睡时间:两个针刺组与西药对照组间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均值比较:针刺对照组>试验组>西药对照组;睡眠时间:两个针刺组与西药对照组间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均值比较:试验组>针刺对照组>西药对照组;睡眠效率:试验组与西药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对照组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均值比较:针刺对照组>试验组>西药对照组;催眠药物:两个针刺组均与西药对照组间呈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均值比较:试验组=针刺对照组>西药对照组;日间功能:两针刺组与西药对照组分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值比较:西药对照组>针刺对照组>试验组。疗程结束后第4周,入睡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试验组与西药对照组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均值比较:西药对照组>针刺对照组>试验组。2.焦虑自评量表(SAS)组内比较:三个组在治疗结束当日评分的下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4周,试验组SAS评分的下降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三个组在不同时间节点SAS评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抑郁自评量表(SDS)组内比较:试验组在疗程结束当日SDS评分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各组在两个时间节点的SD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组内比较:疗程结束当日,在总分和生理领域上:试验组和针刺对照组评分的上升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对照组的评分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理领域评分的上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的环境领域评分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第4周:试验组和西药对照组总分的上升、三个组生理领域评分的上升、试验组心理领域评分的上升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疗程结束当日,三个组的生理领域评分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两两比较:试验组与西药对照组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两个对照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值比较:试验组>针刺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心理领域评分:三个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试验组与西药对照组间具有统计学显著的差异(P<0.01),两个对照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值比较:试验组>针刺对照组>西药对照组。5.治疗不良反应量表(TESS)三个组别仅在疗程结束当日的TESS评分不为零,且各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两两比较:西药对照组与两个针刺组间分别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均值比较:西药对照组>试验组>针刺对照组。所有副作用在疗程结束后第4周均已消失。结论:“手足十二针”配合常规取穴治疗失眠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日间功能及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不良反应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