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位于环渤海湾一带,盐业资源丰富,早在夙沙氏时期,就已出现关于煮盐技术的记载。到了宋元时期,较前代而言,盐业生产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除在朝代更替之际遭受短期破坏外,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着稳定的生产格局和较高产量。尤其到了元代,设置都转运盐使司并颁发各种政令,盐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宋元时期,山东大盐场大都集中于渤海湾一带。宋朝在滨州地区建有永利盐场、滨州盐场。金朝时则在今滨州地区设立海润盐场、海盈盐场;元朝设有永利、富国、利国、丰国、王家岗等盐场。这些盐场的设立,带动了当地制盐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按照时代发展的顺序,从北宋、金代、元代三个时期对山东盐场的生产、管理、私盐等方面进行介绍,利用数据的对比,概括山东盐场的发展方向;从史料典籍中寻找山东盐场的记载,勾画出当时山东盐场的生产盛况以及运销过程。北宋时期山东地区的盐产区主要集中在京东路的密州、登州、青州、潍州、莱州和河北路的滨州,盐产量较大,以密州涛洛场为例,年产盐32000余石。盐务管理系统,中央设三司总管盐业事宜,地方上则根据各盐产区的具体情况,或设“监”、“场”、“务”进行管理,而宋代盐法紊乱,关键人物是范祥和蔡京,文章中对二人的改革措施作了简要介绍,以此窥探宋代盐法的混乱局面。而在食盐运销方面,行盐分界制度则是研究重点。金代在山东盐场设山东盐司,无论是盐产量还是盐课收入,在七大盐司中占有重要地位,金代政府对盐价进行管理严格,在食盐销售和盐业管理方面在宋代的基础上有所加强。元代统一,盐业发展稳固,本文对盐业生产技术、盐户、运销体系及管理体系方面进行介绍。此外宋、金、元三个朝代的私盐发展也是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