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国位于亚洲中部,领土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人口263.51万人。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胜利前,蒙古国处于沙俄支持下的民族自治状态。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胜利后,宣布独立并成立了君主立宪政府。1924年废除君主立宪制,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92年颁布新宪法,更名为“蒙古国”。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胜利前,蒙古国没有正规的学校,只有私塾、社团和短期学校,且皆为王公贵族子弟的禁脔,广大民众子弟无权问津。民众接受教育的方式只有宗教熏陶和家庭传授,全国文盲率高达99.1%。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胜利后,蒙古人民革命党和政府励精图治,在经济基础极其薄弱、宗教干扰、民众对教育知之甚少、游牧生活不利于教育发展的状况下,以苏联为榜样,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开始建立并努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经过九十年的努力,蒙古国不但建立和发展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完整教育体系,而且教育普及率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目前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成为在校学生。从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胜利至今,蒙古国的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21年至1939年,是民主革命胜利及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体系初步建立的时期。在经济基础和教育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技术教育、师范教育与全民扫盲教育相继起步并初具规模。第二个时期从1940年至1960年,是随着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而确立完整的教育体系的时期。全民初等教育基本普及,省会城市中等教育大规模发展,蒙古国立大学诞生,技术教育进一步扩张,师范教育协调发展,扫盲教育达到高潮。第三个时期从1961年至1989年,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而不断完善教育体系的时期。在苏联教育模式影响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体系重新调整,高等教育进一步扩充,技术教育、师范教育快速推进,扫盲教育基本终结。第四个时期从1990年至今,是随着民主化改革而重新调整和扩展教育体系的时期。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经过短暂的曲折而重新崛起,国立、私立高等教育兴盛,师范教育进一步扩充,因高等教育机构增多,中等技术学校逐步消亡。经过九十年的发展,蒙古国的教育在原来极其薄弱的基础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促成蒙古国教育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主要有:努力学习苏联、中国、朝鲜等国的教育经验,充分发挥国家政权对教育的领导作用,坚持贯彻蒙古人民革命党重视发展教育的思想,采取因地制宜的办学模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蒙古国教育也存在许多不足,造成这些不足的因素主要是:原有经济、教育基础薄弱,宗教势力干扰严重,文字改革出现曲折,过度依赖苏联教育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