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近200万人赴台,短时间内台湾人口结构剧变,加之国民党对意识形态的严密掌控,五十年代成为台湾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赴台人员中,有不少在大陆文坛就已崭露头角,或在报刊杂志有过编创经历,也有部分赴台后基于生计而开始创作的女性。历史的因缘际会和人际勾连,她们逐渐聚合成不容小觑的女性创作群体。本文重点是对第一代迁台女作家的女性观念进行精神谱系的梳理,探讨其与五四思想的源流,与台湾现实生活体验之间的关联;通过其文学作品言说方式和内容分析,揭示她们女性观念的形成机理及具体内涵;同时比较大陆和台湾两地不同空间女性观念的差异,缕析台湾女性观念的现代意义。绪论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概括说明本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阐明研究思路及重点;二是对本文“女性观念”的涵义进行界定与阐释。第一章,还原历史语境,主要从台湾文学的历史演进、五十年代台湾的文学政策、生活现实的艰难处境三方面分析迁台女作家创作的历史机缘。分析她们创作中女性主题的选择以及女性观念逐步构建的内外原因,揭示复杂文化因素及现实生命体察对迁台女作家创作,特别是女性观念初步形成的影响。第二章,运用文献学方法,重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妇女与家庭周刊》和《中央副刊》两个刊物,从原始报刊文献清理女作家关于女性问题的原初想法和观点流变,探究迁台女作家女性观念的独特性,尤其是与五四女性解放思想的父系关联与基于生活现状的不断调整。以报纸为阵地形成的激烈讨论与初步公共舆论空间的聚合,不仅成为她们人际勾连的基础,也为她们女性观念的形成奠定了话语平台,而且因媒介效应形成广泛的社会互动,张阔了她们在主流文艺夹缝中的影响力。第三章,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借助五六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女作家谢冰莹、林海音、徐钟珮的小说创作,从作品情节和人物的设置、叙事方式的选择、主题呈现技巧等诸方面,进一步探析迁台女作家对女性观念的文学阐释与内涵扩展。根据女作家对两性、婚恋、事业等方面的文学架构和艺术想象,以此见证她们在特定时空中对女性自我的全面思考。第四章,回溯五四至五六十年代两岸女性观念的分合路径,勾勒不同政治和文化语境中,大陆与台湾女性观念的歧异及所呈现的不同风貌。台湾女性观念基于对五四思想自由一脉的继承,加之生活实践对传统观念的转换修正,呈现出新的贤妻良母主义倾向;而大陆则在革命与建设的浪潮中,加之高度组织化的生活方式,形成了追求社会平等,去性别化的女性观念。从两地女性观念的分流,不仅可以看到五四思想因历史境遇不同的生发景观,也可以进一步映照出台湾女性观念的现代思想史意义。女性观念及文学的多棱镜,折射的是现代中国思想启蒙与伦理革命、社会革命与人性解放、政治权力与性别塑造之间的复杂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