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消费与村落社会文化变迁——以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龙村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sun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是一种行为,是一个体系,是一种交换,其中人是主体,物是客体,体现出村落社会网络关系,同时也能表现村落家庭结构和亲属制度。婚姻消费作为农村仪式消费、家庭消费的重要消费内容,是农村消费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农村社会文化研究的重点之一。当下农村中婚姻消费呈现出多量化、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笔者试图从村落婚姻消费文化的研究视角,对村落60年(1950年--2010年)的婚姻习俗变迁,婚姻观念转化,资源交换的功能与符号演变等农村社会文化进行详细论述,分析婚姻消费与村落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解读村落社会文化变迁的历程。   对于村落社会文化的研究,在80年代以来就有非常多的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林耀华的《江村经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庄孔韶的《银翅》等,不仅对村落社会文化有一定描写,还有对比研究,追踪调查,这使村落研究更富有生气,并且,其研究向着多元化的研究方向发展,这也才有了笔者现今的想法。   本文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一个土家族聚居村落--石龙村为例,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文献搜索等方法,对该村自解放后以来的婚姻消费变迁状况进行研究。主要对社区婚俗礼仪变迁、婚姻观念转变以及“彩礼”与“嫁妆”的交换与演变等多方面进行详细阐释,并分析其文化变迁的原因,阐释婚姻消费与社会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同时,对农村婚姻消费现状提出自己的思考建议。   本研究选取的社区,与县城、各乡镇距离较近,社会变迁较明显,同时,该社区为少数民族土家族的聚居区,具有一定代表性。个案研究就是针对的小地方,而小地方就是大社会的一部分,在我国整体文明的社会中能有一定体现。本项研究选取这样一个急速变化过程中的自然村落,具有它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有一定的典型性。虽然这一社区并不能代表我国的全貌,但也可以达到“以小见大”、以小地方透视大社会的研究目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意义。  
其他文献
21世纪以来,经济的全球化在推动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国乡村传统的社会结构与权力结构在这现代化转型中发生了许多的改变。藏族地区
蒙古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蒙古族游牧畜牧业的生产方式离不开驮运与装载的交通运输工具。既是生产工具,又是生活必需品的马、牛、骆驼、勒勒车就成了蒙古族最传
本文是关于我国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文化变迁的一项具体研究。土家族地区的木匠,作为民族地区历史非常久远、基础比较深厚的传统手工业者,曾经在土家族地区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一个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基础交通项目的建设,公路工程就是促进国家发展的最为基本的交通项目,所以应该特别注重具体的施工工艺以及所使用的材料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因此,本文就通过对公路
一种语言往往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也可以说语言就是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通过语言来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以及历史上该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关系,是语言民族学很重要的研究
2017年1月,在加利福尼亚州阿西洛马举行的Beneficial AI会议上,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DeepMind创始人戴米斯·哈萨比斯以及近干名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专家,联合签署了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