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道路中,每年有将近50%的交通事故发生在交叉口及其附近,并且大多数发生在信号过渡期内,提高信号过渡区的交通安全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据估算每年仅在北京市城六区内就有6.5亿人次驾驶员面临黄灯。黄灯作为过渡信号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驾驶员面临黄灯时的决策行为规律,决策结果与车辆速度、位置等因素的关系,犹豫区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城市道路中两种典型的信号灯控制路口——十字交叉口与路段人行横道为例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为城市道路中自由行驶状态下直行车的闯黄灯行为,不考虑行驶速度低于20km/h的运行状态,因为在车流速度较低的情况下,驾驶员只要驾驶得当,完全可以避免重大的交通事故发生。天气状况良好,暂不考虑特殊天气对于黄灯期间驾驶行为的影响。车辆的类型分为小型车与大型车。文章首先分析了驾驶员在黄灯期间的两种选择结果,以及可能发生的危险驾驶行为和事故类型,并且对黄灯期间的困境区、犹豫区、选择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分析。困境区在城市道路中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而犹豫区的城市道路中大量存在,无法消除。为方便研究,引入闯黄灯率的概念。通过观测得到十字交叉口与路段人行横道黄灯期间车辆运行数据,重点分析了黄灯启亮时的车辆运行速度、与停车线距离两个变量对驾驶员闯黄灯行为的影响,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拟合出两种类型路口停车与闯黄灯车辆的边界方程;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犹豫区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通过对比发现两种类型路口犹豫区的空间分布有所差异,但时间分布非常接近。最后文章利用不同的变量建立两种类型路口的黄灯期间决策行为模型,分别是速度—距离—车型模型,速度—距离模型,时间长度单一变量模型。考虑到两种类型路口时间犹豫区非常接近,故将所有样本数据整合,仅利用时间长度单一变量建立驾驶员的闯黄灯行为模型。通过时间长度模型发现闯黄灯概率随着时间长度的增加呈现出“慢-快-慢”的降低趋势。时间长度模型所需变量少,数据采集方便,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该研究成果对于制定黄灯保护策略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