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文论中,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观念出现,当互文性理论进入中国语境后,它却流变成一种工具性特点尤为突出的理论。互文性理论在介入中国文学理论发展过程后发生的从观念到方法的流变有着深刻的原因,它的流变过程也对中国当下文学理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论文将以互文性理论在中国流变的具体情况分析为基础,探讨文学理论建设在方法与观念上的平衡问题。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以介绍互文性理论在西方的发展过程为主要内容,由于论文关注的是作为观念的互文性理论,所以有关互文性理论诗学-修辞学路径的研究暂不纳入讨论范畴。第一节介绍互文性理论萌芽时期的西方文论语境,包括社会层面的五月风暴对于规则和制度的突破,理论层面的结构主义繁荣、解构主义萌芽以及后现代思潮兴起为互文性理论出现提供的契机等几个方面;第二节介绍初创时期互文性理论的内涵,分为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和罗兰·巴特的互文性理论两部分,分别整理了克里斯蒂娃互文性思想产生的源头以及其由观念到方法的发展过程、罗兰·巴特对于克氏互文性理论的完善以及互文性理论在巴特文本观中的具体体现。第二章以对互文性理论在中国的流变过程分析为主要内容,分为对互文性理论在中国流变的语境分析和互文性理论在中国被“误读”状况的整理两部分。第一节主要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三个“断层”为切入点,从中国文论与古典文论、苏俄文论、西方文论之间的关系出发,宏观上把握中国文学理论建设语境下互文性理论发生流变的原因;第二节则以互文性理论研究的具体文献为依托,将其分为理论研究文献和文本实践文献两个方面,从微观上看互文性理论在中国如何实现了由观念到工具的流变。第三章以前两章为基础,将讨论范围稍作扩大,对中西文学理论关系进行简要分析,从互文性理论出发,对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在观念与方法的平衡问题进行探索。互文性理论虽然只是众多进入中国文学理论研究视野的西方文学理论之一,但它却是一种独具代表性的理论,它在观念与方法的天秤之间摆动的过程,对文学理论的发展有着特别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