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三角洲位于黄河入海口处,濒临渤海,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黄河三角洲的生态恢复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本文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能源作物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课题组的实验大田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种植不同能源植物以及不同的农作措施对盐碱地微生物数量、理化性质及土壤酶的影响,通过基于PCR的RFLP、RAPD对不同能源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基因组DNA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研究,为黄河三角洲的生态恢复、盐碱地的改良利用、扩大能源植物的种植规模和提高产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细菌数量在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中占绝对优势,与土壤中可培养的微生物总数量有极强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r>0.95。种植能源植物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三大微生物菌群数量明显增加,耐盐菌比重下降,不同能源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变化不同,其中甘薯实验区种植植物后微生物数量变化较其他两块样地明显。2.不同能源植物根际环境对不同的农作方式响应不同。覆膜能够提高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增加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低土壤盐度。种植密度过高会引起个体之间对空间和营养的竞争,过低的种植密度则会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有效面积,都不利于植物的生长,结合覆膜处理可以减少密度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如狼尾草覆膜密度实验区数据显示)。有机基肥实验区的相关数据表明:有机肥和复合肥搭配使用,比施用单一肥料更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改善。施加有机基肥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但是基肥施用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叶面追肥比沟施更能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实验数据显示甘薯追肥实验区耐盐菌的比重上升,是由于甘薯叶贴地匍匐生长,喷洒施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盐含量,造成了耐盐菌的富集。3.人为的农耕措施可以改变植物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合理施肥对土壤质量的改良至关重要,施加的肥料、施肥方式以及肥料施加量都能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直接影响。能源植物能够提高土壤的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特别是甘薯样地两酶活的提高幅度较大。有机肥的施加量能够影响土壤酶活,但狼尾草根际微环境对这一变量不是特别敏感。追肥的方式和追加的肥料对植物根际土壤酶活都能产生影响,追肥处理对土壤蔗糖酶活的影响比对脲酶活性的影响更为显著。4.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分析。RFLP的实验结果表明,真菌比细菌的多态性水平要高。而RAPD图谱表明,与裸地相比,种植能源植物对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序列的多样性、丰富度及均匀度均产生了影响,且追肥处理比有机肥处理的影响更显著。植物的种类、不同的农作方式都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不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