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惩罚对道德判断的影响:高成本信号理论与社会认知基本维度的视角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o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方惩罚(third-party punishment,TPP)是指第三方通过付出一定的代价惩罚违规者的现象(Fehr&Fischbacher,2004;Jordan,Hoffman,Bloom,&Rand,2016;谢东杰,苏彦捷,2019;陈欣,赵国祥,叶浩生,2014)。第三方本质上属于利益无关方,其自身既不会因违规行为而遭受任何损失,也不会因惩罚行为而获得任何直接的收益。基于名誉(reputation)解释取向的高成本信号理论(costly signaling theory;Gintis,Smith,&Bowles,2001)认为TPP会被旁观者解读为积极的信号,表明信号的发出者具备某种或某些良好的品质(Bird,Smith,&Bird,2001;Gintis et al.,2001;Jordan et al.,2016;Nelissen,2008),经过旁观者的人际传播(Dumbar,1993),惩罚违规者的第三方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名誉,随之带来长期的收益会弥补之前因惩罚行为所付出的成本(Falk&Fischbacher,2006;Leimar,&Hammerstein,2001;Nowak&Sigmund,1998a,b;Nowak&Sigmund,2005),并在总体上提高第三方的适应性(fitness)。虽然种种证据表明名誉取向对第三方惩罚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Sigmund(2012)认为目前对于名誉的研究过于关注其在计算个体的历史行为时所遵循的策略或模型,而相对忽略了名誉的内容或可能的评估方式。因为每个个体的过往行为难以计数,即使遵循最简单的原则(如Nowak&Sigmund,1998a)对假想对象的名誉进行计算,也远超了哪怕是现代人类认知能力的范围(Sigmund,2012)。所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应凭借了某种直觉式的、快速且简单有效的方法评估观察对象的名誉并进行人际传播,继而名誉系统才能形成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强大约束力。证据表明人们在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时主要基于道德和能力两个社会认知基本维度,道德判断在具有优先性的同时既会受到判断对象合作行为的影响,又会影响判断者自身的合作意愿。鉴于合作行为对于个体及群体生存的至关重要性,以道德品质为内容的名誉系统可以对群体成员的行为形成强大的约束力。此外,道德判断在四分一秒内即可完成(Decety&Cacioppo,2012),依此为评估方式的道德名誉并不会受到Sigmund(2012)所提出的认知资源和能力的限制。综上,本研究提出第三方惩罚不仅是维护群体规范的手段,同时也是受到道德规范制约的道德行为,而旁观者根据第三方惩罚行为评估名誉的方式为道德判断,受到TPP影响的名誉的内容为涵盖范围更广、约束力更强的道德品质。从高成本信号理论的角度出发,旁观者会将惩罚违规者的行为解读为积极的信号从而判断第三方惩罚者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将无视违规的行为(不作为)解读为消极的信号,判断第三方不作为者具备不良的道德品质。此外,高成本信号理论认为积极信号的传递效果受到行为成本属性的影响,惩罚的成本越高,旁观者会判断自愿惩罚违规者的第三方的道德水平越高,道德伦理学认为这种判断方式遵循的是结果论。消极信号的传递效果应不受成本属性的影响,因为基于惩罚的成本做出的道德判断存在使旁观者高估第三方不作为者道德水平的可能性,而遵循道义论的判断原则可以使旁观者免于承担误判的风险。本研究的第二个主要目的即证明旁观者在分别解读积极信号与消极信号时对行为成本的敏感性不同。为达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包含了以下四个子研究:研究一采用单因素(惩罚组vs不作为组vs控制组)被试间设计的情景实验,利用最经典的第三方专断者博弈(dictator game)初步探究第三方惩罚对旁观者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控制组,惩罚组的旁观者会因第三方惩罚违规者的行为而判断其具备更高的道德水平,不作为组的旁观者会因第三方无视违规的行为而判断其具备更低的道德水平。为进一步验证研究一的结果,研究二同样采用单因素(惩罚组vs不作为组vs违规组vs互惠组)被试间设计的情景实验,相对于研究一,研究二的情景是基于各角色权力对等的公共利益博弈(public good game)。在控制了晕轮效应(halo effect)或单纯喜好效应(mere liking effect)的影响后,研究二发现旁观者判断第三方惩罚者的道德水平显著高于第三方不作为者,但是与违规组合互惠组(均为控制组)的第三方无显著差异,而旁观者判断第三方不作为者的道德水平显著低于第三方惩罚者及控制组的第三方。此外,研究二进一步发现旁观者对第三方的能力判断不受第三方惩罚行为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证明第三方惩罚与道德名誉之间的关联,研究三采用单因素(高道德组vs低道德组)被试间设计,通过操纵有关第三方道德名誉的信息考察其如何影响旁观者对第三方惩罚抉择的推断。研究结果表明,旁观者推断高道德水平的第三方的利他惩罚水平高于低道德水平的第三方。第三方惩罚不仅会影响旁观者的道德判断,预先提供的有关第三方的道德名誉信息也会影响旁观者的利他惩罚推断。为了证明旁观者在解读消极信号(第三方不作为)时对惩罚的成本不敏感,研究四采用2(高初始资金vs低初始资金)×2(高惩罚比例vs低惩罚比例)的被试间设计,通过操纵第三方惩罚的成本,考察其对旁观者道德判断的影响。结果表明,惩罚的成本不影响旁观者针对第三方不作为者进行的道德判断,惩罚成本不同的第三方不作为者被旁观者判断为同样不道德。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第三方惩罚作为一种道德行为会影响旁观者的道德判断,惩罚违规者的第三方会被旁观者判断为具备更高的道德水平,无视违规行为的第三方会被判断为具备更低的道德水平。(2)惩罚违规者的行为会被旁观者解读为积极信号,无视违规的行为会被解读为消极信号,消极信号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与惩罚的成本无关,无论惩罚成本的高低,无视违规行为的第三方会被旁观者判断为同样的不道德。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医药市场的开放,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行政管理人员作为企业中坚力量,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方案,是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K医药集团具体实例,以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的改善和提高为根本目的,以绩效考核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对该企业现行的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方案和实施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现行的绩效考核方案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考核方案与集团战略目标相脱节;绩效考核
今年来我国司法实践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侵权形式,原告主张其于出生前遭受不法侵害,而向加害人请求损害赔偿。本文通过分析出生前侵害的客体、胎儿的生命利益问题及我国对出生前
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一套解决纠纷的机制。现行劳动仲裁制度自创立至此解决了大量的劳动争议案件,为处理劳动纠纷做出
佛山镇安污水处理厂污泥原采用离心机脱水方式,脱水后污泥含水率为80%左右,难以满足填埋要求。为解决该问题,开展了污泥深度脱水中试,将浓缩污泥经化学调理后,再用厢式压滤机
目的研究当今"单独二孩"生育政策下大学生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河南省某大学6个学院随机抽取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 200份,回收1 168份。自行设计问卷调查,
目的分析剖宫产后再妊娠分娩方式及安全性。方法对罗山县计划生育服务站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80例剖宫产后再妊娠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分娩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广泛兴起人格运动和民主运动,隐私权就是此时确认的一种新的人格权。近年来,隐私权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而生活中侵犯隐私权的现象也日趋增多,公民的隐私权
通过对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初步探讨,从组织管理、制度建设、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和形成评价继续医学教育效果构建管理模式,为临床专业技术人员终身学习搭建公共资源平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侵蚀性葡萄胎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6例侵蚀性葡萄胎患者进行检查,记录病灶处血流阻力指数(RI),同时结合血-HCG值。结果 66例侵蚀性
石油的开采、加工、输送及使用过程中,对大气、土壤、水体带来了严重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危害尤为严重。植物修复以其处理成本低、吸收污染物的生物量大等优点已成为人们普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