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机械、理化因素及肿瘤等伤害均可致周围神经损伤及神经缺损。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以具有不断自我更新及多分化潜能的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技术及细胞移植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然而多数成体干细胞定位不清、生长状态较稀疏、且面临伦理及免疫不亲和性等诸多问题。因此来源丰富、取材方便、体外增殖相对简单的毛囊干细胞极有希望成为成体干细胞的主要来源。本文通过制造坐骨神经钳夹模型,将毛囊干细胞注射入受损的坐骨神经,观察毛囊干细胞对周围神经修复的影响,从而为用毛囊干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动物试验依据。方法:1.体外分离培养大鼠毛囊干细胞,并用差速贴壁对毛囊干细胞进行纯化。2.取第三代细胞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CK19,β1整合素、Nestin鉴定,以备进行细胞移植。3.坐骨神经压榨性损伤模型的制备及分组:用钳夹法创建3mm长度的大鼠坐骨神经压榨性损伤模型(该模型右小腿及足完全瘫痪,展爪反射消失);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毛囊干细胞组、PBS对照组,每组18只:实验组用将毛囊干细胞用PBS稀释后,浓度约10~6个,取50ul于缺损的坐骨神经上方注射入神经;对照组用等量PBS,注射到缺损的坐骨神经上。4.自制大鼠足印行走箱,按Bain公式计算各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function index,SFI)的恢复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5.分别取细胞植入后的第4、8周大鼠,迅速取出坐骨神经的损伤段,制备冰冻切片,进行免疫化学检测标本CK19,β1整合素、Nestin的表达。结果:1.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毛囊干细胞呈圆形或扁平多角形,折光性强,呈典型铺路石状,细胞之间连接紧密,细胞大小一致,核大而明显,多偏居于细胞一侧,可见双核细胞及分裂相细胞。随时间延长,细胞逐渐克隆增长,1周时已有较大的克隆形成,克隆之间接触汇合,毛囊干细胞紧密地铺满培养皿。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可见Nestin、CK19、β1整合素在毛囊干细胞表面有较高的阳性表达,阳性率约大于95%。2.术后观察手术侧肢体拖地行走,无法支撑着地,足趾并拢,自然弯曲,无法张开;各组大鼠手术侧下肢可见不同程度的红肿及溃疡形成;术后4周,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红肿逐渐消退,实验组足趾无缺失,空白对照组大鼠部分足趾缺失;各组手术侧腓肠肌均有萎缩现象;术后6周实验组大鼠手术侧足趾均适当分开,可以支撑着地,而对照组分开不明显;术后8周实验组大鼠足趾几乎完全撑开。3.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在实验组表现为早期改善。4. HE染色可见,随着之间的延长,两组老鼠的坐骨神经神经纤维的密度和神经细胞的数量都逐渐增多,而干细胞组神经纤维的排列比对照组更为规则,呈一定的走行,更有利于信号的传导。毛囊干细胞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Nestin、CK19、β1整合素在神经组织上仍有较高表达,看到胞浆深染的阳性神经细胞克隆性增生,随着时间延长数量增多,呈集落样;神经纤维排列有序、连续性较好;而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未见明显阳性染色的神经细胞,神经连续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