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我院眼科收治的36例(50眼)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巩膜瓣外置可拆除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我院眼科共收治36例(50眼)青光眼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28~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3±10.4)岁。依据手术方式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给予观察组患者巩膜瓣外置可拆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常规消毒,球后麻醉、开睑,做结膜瓣,该结膜瓣的基底为角膜缘或穹窿部,烧灼巩膜面止血,做板层巩膜瓣,该板层巩膜瓣的基底为角膜缘,大小为4mm×4mm。将一穿刺点做在3点或9点角膜缘入前房。将2mm×1mm的小梁组织切除,该小梁组织包括深层角巩膜,然后切除虹膜周边。运用10-0尼龙线对巩膜瓣两角进行缝合,每个角一针,从巩膜瓣两侧切口各缝一针能够对缝线进行有效的调节,使其到角膜缘外呈“U”形。巩膜瓣外保留的线段和巩膜外的线断端打单活节,将林格氏液经角膜穿刺口注入,以使前房得到有效的恢复。对巩膜瓣的滤过情况及前房深度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并对缝线的松紧进行有效的调节,使其保持适宜的松紧。用3针对眼球筋膜进行缝合,并对球结膜进行连续的缝合。将2万U的庆大霉素+2.5mg的地塞米松注射到下方结膜下,然后将眼膏涂在其上,完成手术[1]。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不做巩膜瓣外置可拆除缝线。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眼压、术后前房及滤过泡情况。结果:手术前和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眼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眼压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术后前房情况:根据Spaeth分类将术后浅前房为I、Ⅱ、Ⅲ度。实验组无一例浅前房发生,浅前房发生率共为0.0%(0/25)。对照组出现I度浅前房2只眼,Ⅱ度浅前房1只眼,无一眼Ⅲ度浅前房,浅前房发生率共为12.0%(3/25),实验组与对照组浅前房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滤过泡情况:根据Kronfeld分型I、Ⅱ为功能型滤过泡。Ⅲ、Ⅳ型为非功能型滤过泡。实验组中80.0%(20/25)为功能型滤过泡,对照组中68.0%(17/25)为功能型滤过泡。实验组与对照组功能型滤过泡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巩膜瓣外置可拆缝线小梁切除术可降低患者术后的眼压,减少浅前房形成,功能型滤过泡发生率高,表明巩膜瓣外置可拆除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