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羞怯是指在社交场合中不自在的感觉,但羞怯并不是一个完全贬义词。如果羞怯程度适当并主要针对特定的情境,可视为一种正常的反应;但是如果羞怯的程度过高或泛化,就会严重影响个体的学习、行为、生活以至身心健康。近年来,西方心理学工作者对个体的羞怯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个体羞怯反应可以表现在认知、情绪等不同的方面,并且与人际情境觉察能力存在密切关系。具体而言,高羞怯个体一般谈话缺乏自信,对社交能力的自我评定较低,并且还会导致更多的消极情绪。鉴于有研究者提出羞怯存在文化差异,需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羞怯问题进行研究。又因为大学生正处于吸收大量专业知识,获取专业技能,为走向社会做准备的关键阶段,羞怯心理会给他们的学习、交友和职业规划、找工作等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以中国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得出我国大学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羞怯问题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本研究以山东省三所高校的379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大学生羞怯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个人评价问卷》和《大学生社交效能感问卷》分别测试被试的羞怯水平、社会支持程度、自我评价特点和社交效能感状况,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考察了我国大学生羞怯与社会支持、自我评价、社交效能感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大学生在自责、对拒绝的恐惧和羞怯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表现为大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自责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男、女大学生在羞怯及其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2在社会支持、自我评价和社交效能感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社会支持、自我评价和社交效能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为,在社会支持上,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在自我评价和社交效能感上,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社会支持、自我评价和社交效能感上都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3除了寻求赞成外,自责、对拒绝的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和羞怯总分都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显著负相关;4除了寻求赞成仅仅与同人们交谈具有显著负相关,而与自我评价的其他维度和总分相关不显著外,自责、对拒绝的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和羞怯总分都与自我评价总分及其各维度显著负相关;5除了寻求赞成仅仅与应对陌生人效能显著负相关,而与社交效能感的其他维度和总分相关不显著外,自责、对拒绝的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和羞怯总分都与社交效能感总分及其各维度显著负相关;6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和羞怯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7社交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羞怯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