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总结了近年来的“样板戏”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版本改编与流变”研究、“传播与接受”研究、“特殊形象”研究、“中西方文艺理论运用”研究、“语言现象”研究、“音乐与唱腔”研究,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对“样板戏”演出的大体情形进行了初步把握。第二部分也即文章正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样板戏”的演出组织,包括剧团的建制、待遇和经营两个部分,通过对“样板戏”演出组织的特殊性介绍客观公正地展示了“样板戏”创作的时代背景、政治语境,揭示了其独霸文艺界长达十年的存在状态。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第二章,将“样板戏”中的人物大体分为四种类型:“苦大仇深者”、“英明领导者”、“势单力薄者”、“多行不义者”,以此来揭示“样板戏”的演出剧目的雷同化,以期能够更为直观地认识和把握“样板戏”的演出规律。第四部分是文中的第三章,主要通过同传统京剧的对比来探讨“样板戏”中演员脚色的缺失和融合,主要论证的地方为小生的缺失、旦行生化以及丑行无趣化现象。第五部分即文章的第四章京剧“样板戏”的舞台艺术,介绍“样板戏”的城镇及乡村的演出场所——剧场,着墨于城镇和乡村演出场所的装置,服装道具的创新、演员妆容的变化、伴奏乐器的西洋化四个方面。本文意在通过对“样板戏”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来追寻其艺术谱系、反思其文艺美学,并结合相关的表导演理论整体把握1966——1976年间“样板戏”的演出活动,深入探求其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