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互通往来的桥梁,翻译在中西方文化与经济的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面对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等的差异,译者真的能将译品中的信息、意义、语用功能、审美形式等完全有效的传达给目标语读者吗?宏观上而言,人类在语言生理与心理机制、生态环境和生活经历、语言功能上具有普遍性。就是这种普遍性,让翻译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成为可能。但是,微观上,翻译仍然存在一定的可译性限度。从译者开始解读源语作品开始,翻译损失就存在于整个翻译活动,这也就是翻译补偿存在理由。翻译补偿即尽可能的提高可译性,补偿翻译损失,最大限度的向目标语读者呈现源语的信息、意义、语用功能、审美形式等,即达到最佳翻译效果。夏廷德将翻译补偿定义为,根据翻译文本类型及翻译目的,基于目的语,借助一定的语言手段,对翻译损失进行补偿。翻译补偿理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式引进中国,至今仍然滞后于其他理论研究。近几年虽发展迅速,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领域多与文化翻译损失和补偿策略有关。对补偿理论的构建研究甚少,包括补偿分类研究。本文根据中英翻译损失的性质,将补偿类型分为五类:文化、语法、审美、语义和语用。文化类型的翻译损失主要体现在文化真空和文化不对等上,可采用释义法和音译法,必要时加注释的补偿策略。语法类型的翻译损失主要体现在数、格、时、体、态上,译者可采用增益法进行补偿。译者可采用增益补偿法补偿汉译英时,在数、格、体、时、语态上的损失;对于审美类型的翻译损失,译者可侧重对韵律和修辞的补偿,采用同构补偿手段加以补偿;对于语义类型里的概念意义的真空和联想意义差异的翻译损失,译者可用解释性翻译法、替代法,必要时附加注释的补偿法翻译;语用类型的翻译损失,译者主要侧重会话含义和行为理论方面的损失,可根据不同的语境采用归化法的补偿法。总而言之,通过对翻译损失进行分类与研究,并提出典型的、行之可效的补偿策略,有助于提高译者翻译水平和技能,丰富翻译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