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关羽现象、关羽文化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且学界对于关羽现象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并对关羽文化、关羽现象的认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加深,但主要集中在关羽传说、关羽神话、关羽历史的考证上,也主要集中在文学和史学等领域,对关羽成为“武圣”这一政治角色的政治价值理论性论述还相对缺乏。因此,本文试图基于晕轮效应为视角考察关羽“武圣”政治角色建构的过程及其政治价值,运用政治象征、政治角色理论加深对关羽圣化现象的认识与理解。“武圣”关羽能够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政治性作用,成为社会权力阶层努力塑造的政治性权威,是与当时中国传统社会情境分不开的。具有剥削性质的小农经济使得人们处于被剥削与被压迫的地位,社会认知存在很大的局限:家国同构的官僚统治、危机的社会环境使得权力阶层力图找到一个能够在民众和官僚之间起沟通作用的权威性人物,以期寻求政治认同和获得政权存在的合法性;奴性与斗争性并存的国民文化使得人们普遍拥有英雄崇拜观念,同时国民的奴性使得他们顺从忍受,但仍有一定形式的反抗皇权的斗争。这种反抗活动主要集中自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上。基于晕轮效应的视角,关羽“武圣”政治角色建构的演变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将到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面对着社会所处的危机环境,封建权力阶层为了努力维护自身的政治统治,努力建构关羽“武圣”政治角色的权威地位,在各个不同的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关帝庙从最初的局部创建发展到全国范围的推广,关帝封谥、封号从最初的“昭烈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发展到鼎盛时期竟然长达26个字。关羽政治角色的建构特点也从初始时期的民间自发性、感性行为,发展到角色建构展开时期偏理性官方意识的渗入和角色建构鼎峰时期封建统治官方意识的定型。封建权力阶层建构“武圣”关羽政治角色存在着重要的政治价值,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共同的社会记忆,整合了社会的意识形态,更重要的是为政治认同和政治合法性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