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涵盖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的自然社会综合体,是维系自然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纽带,如何合理、高效、可持续利用耕地资源是维持社会长期稳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应运而生的耕地多功能研究是实现耕地资源外部性内部化的重要途径,对耕地保护及耕地空间管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鉴于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的异质性,本研究以辽宁省不同地貌区为研究区域,在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识别10km×10km格网尺度耕地功能值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基础上,通过单变量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量化和可视化耕地功能相关关系,揭示耕地多功能分布规律,以期为促进耕地多功能协调发展和科学构建耕地多功能管控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多功能具有显著的时空演变特征,表现为时序上不同方向及不同强度波动,空间上不同地貌区存在规律性和差异性。1995-2015年,辽中平原区耕地生产功能和辽东山地区耕地景观功能均值变化呈逐渐递减趋势,辽东山地区耕地社会功能均值呈先增后减趋势,除此之外,耕地功能均值变化整体呈先减后增趋势,其中辽西丘陵区和辽中平原区耕地景观功能均值增幅越过下降幅度。1995-2015年,不同地貌区耕地多功能高低值分布区域稳定,耕地生产和社会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西丘陵区北部、辽中平原区中西部和辽东山地区南部,耕地生态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西丘陵区西部、辽中平原区南部与东部和辽东山地区中北部,耕地景观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西丘陵区北部、辽中平原区中北部与东部和辽东山地区南部。(2)不同地貌区耕地单功能和功能间权衡协同关系及演变趋势存在明显差异。耕地单功能整体呈高协同高集聚性分布特征,在空间上具有向外拓展的扩散效应。1995-2015年,根据Global Moran’s I值总体变化范围可知,辽西丘陵区耕地单功能空间协同关系为:耕地生产功能>耕地社会功能>耕地景观功能>耕地生态功能;辽中平原区耕地单功能空间协同关系为:耕地生产功能>耕地景观功能>耕地社会功能>耕地生态功能;辽东山地区耕地单功能空间协同关系为:耕地社会功能>耕地景观功能>耕地生产功能>耕地生态功能。辽西丘陵区和辽中平原区为耕地生产功能高集聚区域,其中辽中平原区耕地单功能协同性出现退化现象。辽东山地区为耕地社会功能高集聚区域,除耕地生产功能协同性呈增强后减弱趋势外,其余耕地功能协同性均呈持续增强趋势。不同地貌区耕地功能间权衡协同关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辽西丘陵区和辽东山地区为主的耕地生产-生态、生态-景观、生态-社会功能的权衡关系和耕地生产-景观-社会功能的协同关系,一类是以辽中平原区为主的耕地生产-生态、生产-景观、生态-社会、景观-社会功能的权衡关系和耕地生态-景观、生产-社会功能的协同关系。(3)就耕地单功能权衡协同格局而言,2005-2015年辽西丘陵区、辽中平原区耕地各单功能空间协同格局较1995-2005年波动较大,辽西丘陵区耕地生产、景观、社会功能呈“北高西低”型分布特征,耕地生态功能呈“北低西高”型分布特征,耕地各单功能协同区数量在辽西丘陵区东北部增加。辽中平原区耕地生产、社会功能呈“东低中西高”型分布特征,耕地生态功能呈“东高中西低”型分布特征,耕地景观功能呈“东高南低”型分布特征,耕地各单功能LL协同区数量持续减少。1995-2015年,呈条带状沿辽东山地区南部分布的耕地各单功能协同区数量浮动较小。就耕地功能间权衡协同格局而言,辽西丘陵区耕地功能间权衡协同区主要分布在辽西丘陵区北部及西部边缘区域,随时间变化,耕地生产-景观-社会功能协同区和耕地生产-生态、生态-景观、生态-社会功能权衡区数量在辽西丘陵区北部持续增加。辽中平原区耕地功能间权衡协同区具有明显的东西部差异,2005-2015年辽中平原区耕地功能间权衡协同格局较1995-2005年波动较大。辽东山地区耕地功能间权衡协同区域主要呈条带状沿辽东南部区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