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说,“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而农地产权制度是土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重要制度保证。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一直以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为指导,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日益显露出一些缺憾,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变革的壁垒。因此,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如何创新应用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来指引新一轮的农地变革,已经是时代赋予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理论的新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理论是一个系统的科学体系,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土地产权”这一范畴,却在《资本论》、《剩余价值论》等经典著作中,对土地产权的内涵与外延做了许多精辟而精彩的论述。在本论文的写作中,笔者始终牢牢以马克思主义土地产权理论为切入视角,应用辩证唯物史观,引用大量历史数据,从政治、经济、民生等多角度综合审视、细致剖析、总结经验、探讨问题,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农地制度改革路线。本论文由六个篇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概述了本课题研究的现实与理论背景,阐述了研究目的及意义所在,综述了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动态,初步归纳出本次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具体阐述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首先明确土地产权的理论内涵和相关权能结构,其次论述了土地产权商品化理论和相关的地租理论。第三章,引入大量数据,对我国土地革命时期、合作化运动时期以及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阶段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进行了整体梳理,应用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细致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土地权能的分离变化,总结改革实践的得与失。第四章,探讨我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所存在的困境。涉及所有权主体虚置、农民土地权能弱化、土地细碎化限制规模化经营、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农民发展、农地经营融资困难,土地流转缺乏法律规范等范畴,深入揭示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为后续解决措施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第五章,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及措施。首先阐明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在现有制度基础上进行渐进式改革;其次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八大改革建议,即在改革中要以坚持保障农民权益、明晰产权权能主体为原则,创新“三权分置”举措,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发展农业信息服务,注重农业人才培养,完善农民培训路径,同时尝试金融改革,开展土地信托模式,探索农地使用权证券化。第六章为结语,阐述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地制度的变革一定要稳健慎重,以确保农民的安居乐业、农村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也要乘时乘势、鉴往知来、推陈出新,牢牢以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实践,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农地产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