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视阈下孙惠芬小说诗学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8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惠芬作为乡土作家的代表人物,凭借其独有的人生经历与女性特有的平和细腻,以往返于城乡的生活经历为叙述素材,将笔触及宁静祥和的乡村、深沉厚重的土地、质朴本真的男男女女,由此,乡土横截面的展示,地域文化的交融,时代语境的渗透,历史向度的开掘,人物的重现与接连,乡土现代性的观照,让她的乡土世界成为一个丰满的、立体的、动态的独特一隅。作为辽南农村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女儿,孙惠芬深情地描写着滋养她的土地,细腻地描画着既带着乡野气息又对生活怀有执着信念的人物形象,在其作品中,“空间”是十分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为人物与事件提供了叙事背景,而富于空间感的图景和意象也不胜枚举。本文将从空间角度入手,以《上塘书》《歇马山庄》《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民工》《吉宽的马车》《街与道的宗教》以及《城乡之间》等作品为主要论述对象,试图探析孙惠芬小说本身所呈现的空间诗学,并跳出文本内部,在更为宏阔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其小说所体现的空间文化想象。目前关于孙惠芬作品中空间问题的研究涉及甚少,从空间角度考察孙惠芬的小说不仅对深化和丰富其个案研究有着重要的文学意义,同时她所构建的辽南“歇马山庄”与其他空间场域共同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乡土世界。本文的主体部分首先梳理文学研究从时间到空间的转向,并结合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探讨在此背景下孙惠芬小说的空间性;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以孙惠芬的小说为依托,第二部分首先从文本内部入手,具体分析与研究孙惠芬小说从宏观的地理空间、关系建构的社会空间到微观的心理空间所呈现的空间诗学,及其表现形态;最后一部分跳出文本本身,观照文化实践,孙惠芬的小说是中国现代化语境中的存在,她意在探寻人在空间场域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义,这部分主要研究的是作品中体现的空间文化想象,围绕“身体旅行”的空间位移、“身份焦虑”的沉痛体验以及“心灵归依”的精神救赎三方面展开论述;结语主要阐述孙惠芬一系列创作的独特性与价值所在,以及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作者自身和留给我们的思考。
其他文献
黄淮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玉米收获后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条件下,小麦播种常出现出苗质量不高的问题,从而影响产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播量、播深和镇压三因素裂区试验,
印刷电路板(PCB)自动光学检测(AOI)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实现对PCB表面安装元器件的自动检测,是提高电子制造业自动化水平和产品质量的重要设备。为了提升AOI系统的检测精度
目的了解重庆市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为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
通过晶型分析和产品加速实验研究对酶法阿莫西林和化学法阿莫西林的质量进行比较,酶法阿莫西林的质量稳定性高于化学法阿莫西林。
楚文化曾登上过古文明峰顶,可与古希腊文明媲美,研究这样辉煌灿烂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家具制品,对于在现代家具设计中发扬传承楚文化有重大意义。论文以楚髹漆家具为主要研究对
徐沟背铁棍是山西地区缺雨少水的产物,是太原地区商业繁荣的表现。明末到民国初年,晋商迅速兴起,商业的发达刺激了民间文艺的繁荣。徐沟背铁棍的根在民间,其茁壮成长的养料就是千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以同源性的关联方式促成了文学的分流和变化,使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在类型范式和价值形态上都有别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本文立足于文化转型与文学变化的同
近年来,我国的家具产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和应用,为中国家具行业的迅猛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深厚的基础。我国家具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
目的:通过对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及其活性、抗原(TAFI:Ac;TAFI:Ag)水平的测定,及TAFI基因505A/G、1040C/T位点单核甘酸多态性的检测,探
建筑用乳液是生产涂料、乳胶漆等的重要原料,全世界每年的产量约1000万吨左右,主要生产厂家有罗门哈斯、巴斯夫、联碳、立邦、ICI等公司。成立比较早的乳液制造企业,均已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