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荧光法测定人尿液中儿茶酚胺浓度用于嗜铬细胞瘤诊断及原发性高血压的管理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ting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体内儿茶酚胺类化合物(Catecholamines,CAs)主要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多巴胺(Dopamine,DA)。NE、E、DA是体内重要的信息传递物质,正常量的CAs在维持人体心脏泵血,血压调节,能量代谢等多种生理功能平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过量的CAs则可导致多系统并发症,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其中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如高血压危象、脑卒中等可危及生命。而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回流提取方法,以甘草总黄酮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对甘草总黄酮提取过程中溶剂、溶剂用量、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进行考察,从而确定提取最佳工艺:甲醇8倍量、回流提取3次、每次1.5小时;甘草总黄酮收率为8.24%±0.20%。含量为42.10%±2.06%;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甘草总黄酮中有效成分异甘草素,采用HPLC法对其含量测定,含量为90.06%±1.35%,收率为5.33%±0.3
手性药物对映体进入体内,将被手性环境如酶、载体、受体、蛋白质、多糖等作为不同的分子加以识别匹配,因此药物对映体的药效学、药动学和毒理学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为此,如
人端粒酶是由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催化亚单位(hTERT)、人端粒酶RNA(hTR)以及人端粒酶相关蛋白(hTP1)等部分组成。端粒酶自1994年被发现以来,由于其在负责维持染色体完整性、细胞永生化以及肿瘤发生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而被广泛研究。因此,以端粒酶作为抗肿瘤药物筛选的新靶点成为了当下研究的热点,人们虽已发现或者设计合成了具备一定作用的抑制剂,但由于直到2008年端粒酶的晶体结构才被确认,以h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