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建设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社会建设是指社会主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管理的社会行为与过程。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社会建设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同时对指导党进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建设思想。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民生思想、社会保障思想以及列宁的社会建设思想,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社会建设思想为党进行社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来源。 党的社会建设思想的提出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党对社会建设有着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为了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入,社会建设被正式提了出来,明确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社会建设理论经历了提出、发展到完善的演变历程。 随着党对社会建设的不断探索及实践,对社会建设的地位、内容、重点及原则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论认识。从两手抓、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思想,反映了不同阶段党的工作的重点。十六大以来,社会建设成为“四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建设的内容更是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为重点,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总体构建层面,要坚持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优化社会组织结构,调整社会阶层结构,统筹社会城乡结构,改善人口和家庭结构;整合社会价值,形成主流社会价值;动员社会力量;化解社会矛盾。从微观层面也就是具体领域看,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大力实施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结构,不断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不断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得良好社会局面。 党的社会建设理论具有“人本性”和“价值性”两大特点,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党的社会建设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还面临一系列难点和重点问题。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需要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共同努力。 总的来说,党的社会建设理论,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新成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