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对工作倦怠的研究起步较晚,针对护士工作倦怠的实证研究则是从2000年开始的,研究的数量也不太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激烈的竞争、日新月异的技术挑战、繁重的工作任务等各种因素都构成护士工作倦怠的潜在根源。因此,了解我国护士工作倦怠的状况,找出并分析影响倦怠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干预倦怠的有效策略,对于改变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现状、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采用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对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作初步的了解和界定;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选择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各科室共150名在岗执业护士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由一般情况和工作条件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中式工作倦怠量表(Chinese Maslach Burnout Invertory,CMBI)三大部分组成。问卷结果在SPSS13.0软件包里统一录入,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各科室的护士群体都存在工作倦怠现象,但倦怠的分值与北美地区的常模存在差异,其中情感枯竭和个人成就感的分值低于常模的分值,而去人格化的分值比常模高。工作倦怠在不同护士群体中的差别很大:临床岗位的护士情感枯竭程度最高,护理管理者次之;护理管理岗位的护士个人成就感分值最高,非临床岗位护士个人成就感分值最低;有稳定劳动人事关系的护士情感枯竭程度高于聘用护士;工作量超负荷的护士群体情感枯竭和去人格化分值最高;工作量较大的护士的个人成就感分值最高,工作量超负荷的护士次之;情感枯竭的分值在不同技术职务的护士群体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不明显。收入的满意程度在情感枯竭方面的差异有一定意义。建议医院相关决策部门应注意合理调配和使用人力资源,在可能的情况下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为重点干预对象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和参与决策的机会。应定期对护士群体进行缓解工作压力的有效指导,从而有效地改善护士群体的工作倦怠现状,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