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攻击(Aggression)指存在伤害他人意图的伤害行为反应或倾向。根据跨时间的稳定性,可以把攻击分为特质性的行为倾向和状态性的行为反应两大类,其中,特质性的行为倾向可以称为攻击倾向,指相对稳定的涉及伤害他人的认知、情绪与行为的倾向性,主要通过问卷法进行测量;状态性的行为反应可以称为攻击行为(反应),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做出的有伤人意图的伤害行为,且这种行为是他人想要回避的,主要通过实验法进行测量。无论是攻击倾向,还是攻击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等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是困扰现代社会的最普遍和最具破坏性的问题之一。因此,攻击相关的问题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大量研究,开展关于攻击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对于理解攻击的形成与发展,建构攻击的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还能对攻击的预防及干预等实践工作提供指导。影响攻击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样的,不仅有个体因素,还有情境因素,敌意归因偏向被认为是影响攻击的重要认知因素之一。敌意归因偏向(Hostile Attribution Bias)指将模糊情境中他人的行为意图解释为是有意伤害自己的认知反应或倾向。根据跨时间的稳定性,敌意归因偏向既可以是特质性的,也可以是状态性的。特质敌意归因偏向指在日常生活中将模糊情境中他人的行为意图解释为是有意伤害自己的认知倾向,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稳定性,通常通过问卷法或情境设想法进行测量。状态敌意归因偏向在特定刺激或社会情境下将他人的行为意图解释为想要伤害自己的认知反应,主要是在实验室中设置激惹情境来测量。尽管敌意归因偏向与攻击的关系一直受到关注,但仍有以下的科学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或解决:第一,敌意归因偏向的测量工具还不足以满足研究需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缺乏中文版的测量特质敌意归因偏向的问卷,缺乏可以操纵状态敌意归因偏向水平的实验任务。第二,敌意归因偏向与攻击的因果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背后的心理机制尚不清楚。首先,关于敌意归因偏向与攻击关系的方向的实证证据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仅有少数研究发现了特质敌意归因偏向对攻击倾向的纵向预测,这种关系能否在中国样本中得以复制尚未可知。二是缺乏通过实验法来考察状态敌意归因偏向影响攻击行为的研究,因此,二者的因果关系仍无法确定。其次,已有关于敌意归因偏向预测攻击的心理机制的研究较少并且很零散,不足以全面、系统地解释二者的关系机制,也缺乏整合二者关系机制的理论框架。第三,敌意归因偏向的脑基础及其与攻击的关系尚不清楚。首先,敌意归因偏向的脑基础尚不清楚。目前仅发现一篇关于敌意归因的fMRI研究,因此,无论是特质敌意归因偏向的大脑结构、大脑自发神经活动,还是状态敌意归因偏向的大脑激活情况都有待考察。其次,敌意归因偏向与攻击关系的脑关联也不清楚。尽管攻击的神经基础得到了大量研究,但目前尚未发现探究敌意归因偏向与攻击关系的脑关联的研究。总的来说,形成与发展适用于测量特质与状态敌意归因偏向的测量工具有助于推进该领域的研究。对敌意归因偏向与攻击的因果关系及其心理路径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二者的关系建立理论并进行相应的预防和干预。对敌意归因偏向的神经基础及其与攻击关系的脑关联进行探究将能加深我们对敌意归因偏向及其与攻击关系的神经基础的理解,也有助于为今后开展敌意归因偏向与攻击的预防及干预工作提供神经生物学依据。为了解决上文提到的三个问题,我们分别从特质性和状态性的敌意归因偏向的角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探讨了敌意归因偏向预测攻击的心理路径及其脑关联。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共包括9个子研究。第一部分“特质敌意归因偏向预测攻击倾向的心理路径及其脑关联”主要包括5个子研究。研究1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检验WSAP-Hostility量表中文版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中文修订版的WSAP-Hostility量表具有稳定的双因子结构和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可以作为测量研究2-4中用到的特质敌意归因偏向的中文版量表。研究2对505名大学生进行了间隔6个月的两次纵向调查,交叉滞后分析的结果表明,特质敌意归因偏向可以纵向预测攻击倾向。为了检验二者关系的双路径模型,我们在研究3中采用另一个纵向调查的样本(共437人)考察特质敌意归因偏向预测攻击倾向的事中机制(以报复动机为例)和事后机制(以愤怒沉浸为例),结果发现,报复动机和愤怒沉浸都可以在特质敌意归因偏向对攻击倾向的预测中起中介作用,支持了敌意归因偏向预测攻击的双路径模型。为了检验敌意归因偏向的神经基础及其与攻击关系的脑关联,研究4a和4b分别采用结构、静息核磁功能成像技术考察特质敌意归因偏向的大脑结构和静息态下自发大脑活动特征及其与攻击倾向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神经水平上,大脑框额叶的灰质体积可以通过特质敌意归因偏向和报复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来预测攻击倾向。第二部分“状态敌意归因影响攻击行为的心理路径及其脑关联”主要包含4个子研究。其中,研究5主要就敌意归因偏向引导任务的开发工作和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形成的敌意归因偏向引导任务可以作为测量研究6-8中用到的状态敌意归因偏向的有效研究范式。研究6与7采用单因素两水平的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高敌意归因偏向引导组和低敌意归因偏向引导组)分别考察状态敌意归因偏向对攻击行为(参与者为对手选择的电击强度和在求职人评价量表上的贬损攻击得分为指标)的直接效应及作为事中机制的报复动机和作为事后机制的愤怒沉浸的中介作用是否也成立。研究6(实验组42人,控制组41人)的结果表明,相比控制组而言,实验组的状态敌意归因偏向显著更高,其电击攻击水平也显著高于控制组。研究7(实验组48,控制组47人)的结果验证并支持了敌意归因偏向影响攻击行为的双路径模型是成立的,即,作为事中机制的报复动机可以解释状态敌意归因偏向对电击攻击行为的影响,作为事后机制的愤怒沉浸可以解释状态敌意归因偏向对贬损攻击行为的影响。研究8(实验组27人,控制组26人)则采用fMRI技术进一步考察状态敌意归因偏向的大脑激活情况及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在神经水平上,实验组的状态敌意归因偏向比控制组激活了更多的框额叶、海马旁回和楔前叶。综合以上所有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修订出的中文版WSAP-Hostility量表可以作为测量我国大学生的特质敌意归因偏向的有效工具,开发的敌意归因偏向引导任务可以有效地操纵个体的状态敌意归因偏向。(2)通过问卷法和实验法开展的系列研究都发现,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实验情境中,敌意归因偏向不仅可以直接预测攻击,还可以通过两条心理路径来预测攻击,即,无论是特质还是状态敌意归因偏向,其预测攻击的基本心理路径主要是事中机制(以报复动机为最核心、最典型的代表)和事后机制(以愤怒沉浸为最核心、最典型的代表)。双路径模型是解释敌意归因偏向预测攻击的基本的、有效的理论框架。(3)框额叶、海马旁回、中扣带回、楔前叶和舌回等是敌意归因偏向的神经基础,其中,与敌意归因偏向和攻击都有关系的脑关联主要在前额叶皮质的框额叶区域。本研究首次分别从状态和特质两个方面,系统地对敌意归因偏向预测攻击的心理路径与脑关联进行了探讨,基于问卷法的研究结果和基于实验法的研究结果都一致地支持了我们提出的敌意归因偏向预测攻击的事中机制和事后机制这两条基本的心理路径,有创新与贡献。首先,在理论思想方面,我们提出了敌意归因偏向与攻击关系的双路径模型,该模型较为全面地解释了二者关系的心理机制,丰富和完善了敌意归因偏向与攻击关系的理论体系。同时,我们还揭示了敌意归因偏向的神经基础,及其与攻击关系的脑关联,能为后继开展敌意归因偏向影响攻击的神经生理机制等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框架。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创造性地开发了适用于测量实验室情境下的状态敌意归因偏向的敌意归因偏向引导任务,首次在中国大学生样本中修订了特质敌意归因偏向的测量工具。在此基础上,我们综合使用问卷法、实验法、多模态脑成像技术等手段,同步检验敌意归因偏向与攻击的因果关系、心理机制和脑关联。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研究的可靠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可以为后继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学视角。第三,在实践启示方面,本研究发现的敌意归因偏向预测攻击的事中机制(以报复动机为典型代表)和事后机制(以愤怒沉浸为典型代表)这两条心理路径,对于通过对报复动机和愤怒沉浸这两个中介机制的预防与干预来减少敌意归因偏向对攻击的影响、对于通过对敌意归因偏向的预防与干预来减少其对报复动机、愤怒沉浸和攻击的影响等都具有启示作用。同时,研究还初步探索并发现了敌意归因偏向的脑基础及其与攻击的关系,这对于从神经生理角度开展针对敌意归因偏向、攻击倾向的预防与干预工作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