髁突骨质改变的CBCT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x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髁突与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牙合关系、下颌骨以及面部形态密切相关,因此,髁突骨质情况改变是口腔各科医师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本实验通过对髁突骨质改变患者的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资料分析,探讨其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并进一步对特发性髁突吸收(idiopathic condylar resorption,ICR)患者的颅颌面CBCT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其颅颌面的影像学特点。方法:从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在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拍摄CBCT的患者资料中选取髁突骨质改变的患者,对患者的左右两侧髁突分别进行CBCT资料的分析。根据髁突的骨质改变类型将患者分为五组,髁突磨平变短(Flattening,F)组,髁突骨质侵蚀(Erosion,E)组,髁突骨质吸收(Resorption,R)组,髁突骨质硬化(Sclerosis,S)组,髁突骨赘形成(Osteophyte,O)组。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髁突骨质改变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并针对每一组骨质改变类型,统计每组中骨质改变者与无骨质改变者的平均年龄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然后根据临床及CBCT资料记录,从髁突吸收组中筛选出ICR患者作为试验组(ICR组),并将其分为单侧ICR组和双侧ICR组;从天津医科大学的学生中选取关节正常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正常组),并拍摄CBCT,应用Invivo5软件读取所有试验对象的CBCT数据资料,定位标记点,测量颅颌面的各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一:1.髁突骨质改变患者共计266例,男女比例为1:2.4,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且10-39岁年龄段患者占总患病人数的62.8%;女性患者在20-29岁患病人数出现明显高峰。2.每组髁突骨质改变类型中,骨质硬化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无骨质硬化者的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吸收者的平均年龄明显小于无骨质吸收者的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骨质变化类型中的骨质改变者与无骨质改变者,其平均年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二:1.正常组及双侧ICR组的左右两侧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CR组中患侧的SNB、NP-FH、FH-SGn、L1-MP、S-Go、S-Go/N-Me、Co-Go、髁高、前后径、后斜面长、前斜面角均小于正常组同侧,ANB、SN-MP、S-Ar-Go、Co-Go-Me大于正常组同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NA、U1-LI、U1-NA、L1-NB、N-Me、Go-Me、S-Co、前斜面长、后斜面角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单侧ICR组中患侧的S-Go、Co-Go、髁高、前后径、后斜面长、前斜面角均小于对侧,S-Ar-Go、Co-Go-Me大于对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B、ANB、SN-MP、NP-FH、FH-SGn、SNA、U1-LI、U1-NA、L1-NB、L1-MP、N-Me、S-Go/N-Me、Go-Me、S-Co、前斜面长、后斜面角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髁突骨质改变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且好发年龄为10-39岁,女性患者高发年龄集中在20-29岁。2.髁突骨质改变类型中,骨质硬化者的发病年龄较晚;骨质吸收者的发病年龄较早。3.ICR具有明显的青春期女性发病倾向,是一种特发于髁突的骨吸收性疾病,而下颌骨的其他部位不受影响,这种吸收主要发生于髁突的顶端和前斜面,以髁突高度的降低为主要表现。4.当髁突吸收累及双侧时可出现下颌后缩,此为下颌骨后下旋转引起,而非髁突后移导致;若累及单侧,则患侧下颌骨发生后下旋转,而正常侧向前上旋转,使得面型偏斜且偏向患侧。
其他文献
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职业选择既影响着学生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同时也会对旅游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高职旅游毕业生行业忠诚度较高,企业忠诚度偏低,工资收入、工
目的:根管治疗的目的是彻底消毒根管并进行三维充填,阻止感染再发生。导致完善根管充填后出现疼痛、根尖阴影不消失甚至扩大、根管再感染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与根管充填后残留在
目的:   通过对前牙开殆患者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的测量,进行患者矫治前后牙及牙槽变化的对比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对骨性安氏Ⅰ类并拔除四个第二前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