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Bis(propyl)-cognitin(B3C)是多靶点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化合物,但其改善学习记忆的作用和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研究B3C对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诱导的突触可塑性抑制及动物学习记忆损害的改善作用,探讨B3C对AD的治疗作用及神经保护机制,为将B3C研发为AD新药提供实验依据及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电生理技术:以离体脑片为研究对象,选用wistar雄性大鼠,麻醉后断头取脑,制备新鲜脑片,在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ACSF)中孵育1小时。电生理记录时,取新鲜脑片置于ACSF循环灌流的记录槽中,利用微操纵仪在海马齿状回区(dentate gyrus,DG)以细胞外电生理方法记录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fEPSP)和长时程增强(long-termpotentiation,LTP)。利用pClamp10软件分析EPSP,并计算出LTP的幅度,实验数据均用均数±标准误(means±SEM)表示。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ANOVA)和双尾t检验(two-tailed t test)进行分析。2.行为学方法:选用ICR雄性小鼠,利用立体定位仪在小鼠海马DG区注射Aβ1-42寡聚体建立AD模型,每天腹腔注射B3C进行干预,选用剂量为1.5,2.0,2.5μmol/kg B3C,B3C干预2周后,采用新物体识别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在新物体实验中,首先记录动物在5分钟内对训练箱中左右对称位置放置的两个相同物体的探索时间,24小时后,将其中一个物体更换为新的物体,并观察5分钟内实验动物对新、旧物体分别探索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实验动物对新物体的识别指数。水迷宫实验分为训练期和探索期,在训练期主要记录逃避潜伏期作为统计指标,在探索期主要记录动物在靶象限探索的路程比及平台穿越次数,并进行统计分析。3.细胞学实验:选用新生第1天Wistar大鼠,取海马进行原代神经元培养。在体外培养第7天(day7in vitro,DIV7),予500nM Aβ1-42寡聚体处理3小时或予B3C(0.1,0.5,1.0μM)预处理神经元2小时后加入500nM Aβ1-42寡聚体处理3小时,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神经元形态,并利用Image J软件分析树突丝的密度和长度。研究结果:1.高浓度B3C显著增强正常LTP的诱导和维持。2.B3C浓度依赖性改善甚至逆转Aβ1-42诱导的LTP抑制。3. B3C在新物体识别实验中增加Aβ1-42降低的动物新物体识别指数。4.B3C在水迷宫实验缩短Aβ1-42增加的训练期逃避潜伏期时间,增加探索实验期的靶象限探索路程比和平台穿越次数。5.B3C在大鼠海马神经元逆转Aβ1-42减少的树突丝密度。6. Aβ1-42或(和) B3C在大鼠海马神经元并不影响树突丝的长度。研究结论:B3C能够改善Aβ诱导的突触可塑性抑制及动物认知、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损害,提示B3C可能是AD潜在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