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校的连年新生扩招,现有的高校教室数量不能满足现有人数的要求,大量新教室被投入使用,但由于对教室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认识不足,许多学校新教室无论大小,均采用扩声设备来提高教师授课的音量和室内各点的声压级,其结果不仅没有使教室授课声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且由于房间声学属性和人工扩声致使混响过长、语言清晰度受到影响,或者教室声能分布严重不均匀,使授课效果受到了严重影响,听课学生产生烦躁感,改造教室的结果不仅浪费了资源,效果还不尽如人意。本文对影响教室声环境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语言用厅堂的主要物理参量。选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学生对教室室外噪声的主观感受试卷调查,在调查中有大部分同学认为楼道走动及交谈声和交通噪声对教室听闻环境的影响较大,而生活噪声相邻教室讲课传声的影响较小。然后对教室的基本物理量(教室尺寸、内部装饰情况等)进行调查,并测量教室的背景噪声和计算教室的理论混响时间。选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4栋主要教学楼中的8间教室进行混响时间及教室各点声压级进行测量。通过实际测量的混响时间确定两类典型教室的平均吸声系数;通过教室的各点声压级情况,并参考其他语言用厅堂的长宽高比,确定教室声场均匀时,教室长宽高的关系。从而确定在自然声源条件下,两类不同内部装饰教室,声环境较好时的纵深极限分别为7.75m及8.2m,并考虑《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关于混响时间要求及满场时听众吸声等其他因素,建议两类典型教室长分别不大于10m及11m,此研究成果将为教室设计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