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途径。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在县域内实现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目标实现时间表和路线图的领域。目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多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偏少。在那些定量研究的成果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都在探索阶段,基本上未取得统一或公认,均衡标准的建立也在讨论之中,针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测评指标更是少见,这导致目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科学性和理性欠缺,尤其是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更是缺乏方法论依据,研究发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难于建立,差异测度方法不尽成熟,均衡标准难以制定以及研究起步较晚是其主要原因。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选择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测度和评价为研究内容,在教育学和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思路的建构,意在从方法论上提供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的方法论体系:包括提供指标、方法、技术、标准和总体思路等,具体说来是从空间视角出发建立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的测评指标体系,并针对性地选择差异测度方法和数据获取技术,建立基于差异水平的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评价标准,借助于所建立的标准,对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进行均衡性评价。本文以呈递进关系的两大指标作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测评指标,即基于资源配置的区域空间均衡指标和基于生源与学校分布的区位空间均衡指标。前者依据资源配置评价学校间基本的外在的发展条件的均衡,后者依据择校现象评价学校间实质的内在的教育质量的均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方面,本文构建了分教育质量指示性指标、资源配置引导性指标、教育经费保障性指标三大类的16项具体指标,作为资源配置水平的评价依据,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设定(用于单项指标水平加权计算总水平和单项指标差异加权计算总差异),并运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修正加权变异系数测度单项指标或总水平指标的差异,用锡尔系数将总差异分解为城区内学校间差异、乡村内学校间差异、城乡差异三个部分,最后在建立的四类分地区(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分阶段(从2010年到2020年)的资源配置水平差异控制标准的基础上,评价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义务教育质量均衡方面,本文基于人们对教育质量不均衡的适应方法是择校的现实和择校会增加学生就学时间成本的事实,用择校指数和就学指数两项指标构建生源与学校区位空间均衡的评价指标,测度县域义务教育区位空间均衡水平指数,并运用差异系数对义务教育区位空间均衡水平指数的差异进行测度,通过比对建立的分地区(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分阶段(从2010年到2020年)的区位空间均衡标准评价县域义务教育区位空间的均衡性,从而间接地对县域内教育质量的均衡性作出判断。基于此,本文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方面均形成了以指标建立、差异测度、均衡标准制定、均衡性评价为思路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性测评的方法论系统,作为十年内全国各类县域测度和评价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的工具。为了检验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方法论体系的适用性和指导性,本文以县级行政区常熟市的小学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一方面检验并证实了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方法论体系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测评了常熟市小学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性水平,即从资源配置来看较为均衡,尤其是城乡间资源配置相当均衡,但从教育质量均衡来看,还处于较低的均衡水平层次。最后就常熟市小学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的现状提出了实现小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指导性建议,一方面是增加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是促进教育质量均衡、消减择校就学动因,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措施。本文借助于地理学的区域空间差异分析方法和区位空间数据获取技术,构建了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的方法论系统,解决了当前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的测评问题,尤其是探索性地通过生源与学校区位空间均衡性的测评间接地解决了教育质量均衡性难以直接测评的难题,并且方法论系统在常熟市的案例研究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因此,本文为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研究提供了分析路径和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