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利用历史文献、方言材料和现代汉语语料,以及语义演变规律,重新梳理了“小姐”的历时演变的过程,尤其关注的是词法、语义两个方面的历时演变过程。首先,利用史前文化制度等历史知识,结合古文字学和上古音的“形态相关”的语言学知识,解释了古文献和方言中“姐”有表母义的原因,认为“姐”一开始泛指包括母亲在内的所有女性亲属。其次,在人类社会纲常伦理制度建立之后,“姐”从泛指女性称谓转喻化,用于专指“姊”。再次,“小姐”发生了从组合结构的词法词到凝固结构的词汇词的变化,与之同步的是语义上从透明的、规则的、可预测到不透明的、不规则的、特异性的变化。我们根据方言材料和语义演变的规则性构拟出了一个“小姐A”,即“家庭中最小的姐姐”,所指范围是一般家庭;然后所指范围缩小至富贵人家的未婚女性,说话者与“小姐”是一种主仆关系,敬称从仆人说话的作为仆人的立场、尊敬的态度主观化而来,其所指对象系从家庭中转喻化而来,用于专指富贵人家的未婚女性,是为“小姐B”;在“小姐B”基础上,所指范围扩大至一般家庭中的未婚的、年轻的女性,保留“小姐B”表敬称的功能,是为“小姐C”;“小姐C”发生分化,其中一支成为语义模式的输入成分,降格为语素[-小姐a],其中一支用做委婉语,用来指称“色情业女性从业者”,随着语义演变中隐涵义规约化的作用,委婉语的用法最终主观化为“小姐D”,“小姐D”的另一个来源是两个词法模式(“职业+‘小姐’”和“工作场所+‘小姐’”)输出项的简略形式。随着各种地区性和专业性的选美(选秀)活动的举行,“小姐C”成为“地区名+‘小姐’”词法模式输出的构词语素中,转喻化为[-小姐b](即“小姐E”),这个语素在很大程度上是miss的汉语对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