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沿海养殖地区,长期高密度单品种的养殖、养殖动物的残饵、排泄物和化学物质等造成了水质污染、养殖品种病害增多及生长缓慢等多种问题。国内外学者已提出多种途径解决这一问题,其中一条重要途径是通过优化养殖结构,实施综合养殖,发展生态养殖的技术,即利用贝藻混养来减轻或修复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 本文以大型海藻羊栖菜与两种珍珠贝为研究对象,观察和记录了羊栖菜在阳江允泊湾七个月的试养情况,并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羊栖菜对允泊湾海水氮、磷营养盐和悬浮颗粒物的去除情况;同时比较了6种贝藻混养系统对营养盐和部分水质指标的影响;针对马氏珠母贝代谢产物对羊栖菜的生长影响进行了实验室内的模拟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羊栖菜在阳江允泊湾试养的七个月中,2~4月是快速生长期,特定生长率在2月份(平均温度为20.5℃)达到最大值3.50%·d-1,特定增长率在1月份(平均温度为12.5℃)达到最大3.88%·d-1;羊栖菜在阳江允泊湾的试养应选择的收获时间为4月末。 在24h内,生物量为4g/L、8g/L和10g/L的羊栖菜对总氮与无机磷去除率均达到74%以上。在对各营养盐的吸收效率上,羊栖菜对NO-2-N的去除时间最短,效果最彻底;对NH4+-N的去除率最高,PO43+-P仅次之,NO3--N较好。 在40L实验海水中,湿重均为1000g的马氏珠母贝和企鹅珍珠贝在24h内对悬浮颗粒物的去除率分别为61.07%和50.27%(p<0.05);羊栖菜对混养体系中悬浮颗粒物的去除作用并不明显。 8g/L羊栖菜与2个企鹅贝的组合在24小时内对氮磷营养盐的去除效率最好。 在六种不同组合的贝藻混养系统中,DO、pH二种水质指标呈明显的正相关,并且pH值还表现出了先于DO值2个小时到达最大值的超前性。 马氏贝所释放的三氮主要以NH4+-N为主,羊栖菜所吸收的三氮也是以NH4+-N为主,它们对三氮一磷释放与吸收的比例为27:21:1:18与17:12:1:2.6。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与模拟组的羊栖菜在单位时间内对马氏贝氮磷释放量的去除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实验组藻对三氮一磷的吸收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实验组对无机总氮与无机总磷的吸收速率分别为1.560μmol/(g·h)和0.137μmol/(g·h);模拟组对无机总氮与无机总磷的吸收速率分别为1.340μmol/(g·h)和0.126μmol/(g·h);且实验组与模拟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各组间生长情况的Duncan’s多重比较表明,各组羊栖菜日增重与日增长值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大小为:实验组>对照组C>模拟组>对照组A>对照组B。这表明马氏珠母贝的代谢产物能够促进羊栖菜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