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树植物在潮滩上的分布是其自身耐淹性、耐盐性及其对环境的响应的综合表现。为了了解不同滩涂高程对角果木的影响,本文选择了东寨港塔市角果木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潮滩上不同位置上的角果木种群特征、物候期、结实量、胚轴形态、幼苗生长与存活及其生理响应等方面的差异,并通过野外与室内实验来揭示影响角果木分布的因素,以期为其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在群落与种群特征方面:①与中、内带相比,外带群落郁闭度小,角果木所占比例也少;②不同潮间带角果木种群基本上属稳定型或增长型种群,但密度差异悬殊;不同潮间带角果木种群基径、冠幅相差不大,但高度差异显著;③外带种群偏向于随机分布,中带和内带为聚集分布;④外带苗木为聚集分布,小树和成年树均为随机分布;中带和内带的苗木和小树呈聚集分布,成年树为随机分布。(2)在物候期、结实量、胚轴形态及更新方面,从内带至外带角果木种群上看:①物候期基本相同,但结实量下降、胚轴长度和鲜重增加,发率均为96%以上;②新增幼苗减少,幼苗死亡率增加。(3)野外种植胚轴萌发实验表明,当潮汐淹水时间为11.57h/d(离潮沟15m内),萌发率可高达100%,但是萌发后的幼苗2个月内几乎全部死亡,似乎淹没导致苗木死亡,有待验证实验。(4)在生理方面,从内带至外带,不同树龄角果木的生理响应不同:幼苗叶绿素含量、SOD和POD活性以及Pro含量基本呈上升趋势;小树和成年树叶绿素含量、POD活性和Pro含量呈下降趋势,SOD活性呈上升趋势。(5)室内角果木胚轴萌发验证试验表明:①模拟潮汐淹水对角果木胚轴萌发实验表明,当淹水时间为16h/d时,萌发率仍达100%,与野外实验结果一致;②但在本实验最长的淹水时间(16h/d)内,幼苗萌发后2个月后也未发现死亡,也没有根系发黑现象,与野外实验结果不一致,说明现实中潮汐淹水时间为11.57h/d,不是导致苗木死亡的原因;③遮荫-盐度胁迫对角果木影响情况:盐度低时(10‰),萌发率与幼苗存活与遮荫无关,高盐度时(20‰和30‰),遮荫下萌发率为100%,幼苗生长正常,不遮荫下,萌发率低于90%,根系短且发黑:④温度为15-20℃,胚轴为休眠状态;温度为25~35℃时,胚轴均能萌发;当温度达40℃时,胚轴萎蔫。综合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潮间带环境影响着角果木种群分布格局与更新;影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光照强度和土壤盐度的相互作用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对角果木恢复时,应注意遮荫与种植密度、土壤的盐度情况。另外角果木本身能通过叶绿素含量或酶活性的增加来抵抗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