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隐喻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了认知阶段。隐喻被看作是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工具。2004年,Charteris-Black提出了批评隐喻分析理论,该理论的目的是通过分析隐喻揭示隐藏的意识形态及说话人的意图。本文对《经济学人》杂志中“中国”专栏的新闻标题进行了批评隐喻分析。《经济学人》是英国的权威性杂志,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广泛欢迎。通过对中国新闻的标题进行批评隐喻分析,可以揭示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态度,并有助于促进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本文主要研究两个基本问题:(1)《经济学人》中“中国”专栏的新闻标题中的概念隐喻有哪些类型?(2)这些概念隐喻中隐藏的意识形态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作者收集了(从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间出版的)《经济学人》杂志中“中国”专栏的新闻标题作为本文的研究语料。本研究应用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根据批评隐喻分析理论,对隐喻的批评性研究分为三个步骤:隐喻识别、隐喻阐释及隐喻说明。通过对不同种类的隐喻进行批评性分析,其中隐藏的意识形态被揭示了出来。本研究的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包含在这些新闻标题中的隐喻根据其源域可被分为23个类型。在这些隐喻中,冲突类隐喻和人类隐喻(或称拟人)应用最为频繁。“人”也是共鸣值最高的源域,也就是说,“人”比其他源域构建隐喻的能力更强。(2)虽然《经济学人》承认了中国在经济及综合国力的其他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但是该杂志对中国社会的不同方面出现的问题仍进行了批评和讽刺。在所有包含在中国新闻标题中的隐喻中,绝大多数传达了负面意义。这些负面描述大多数都针对中国的人权问题。这些讽刺和批判大多数是基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偏见和扭曲的观点,而非对中国人权问题事实的客观评价。其中隐藏的动机是给中国增加压力,使西方国家的利益实现最大化。本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对中国新闻的标题的批评隐喻分析,可以揭示出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态度,进而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第二,对于概念隐喻的批评分析能帮助读者从社会认知的角度理解概念隐喻和我们的概念系统的本质,并揭示新闻语篇如何通过隐喻来建构思想观念、态度和意识形态。第三,这项分析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将隐喻的知识应用于阅读和写作当中,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