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为侵权责任的立法完善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t7042500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快速进步,国人对自身权益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侵权案件大量发生,其中涉及不作为侵权的例子屡见不鲜,类型上也日益复杂,从理论层面上看,我国关于侵权行为的法律条款则更多的集中在作为侵权行为,很少关注于不作为侵权行为,对不作为侵权行为和作为侵权行为的界定也没有明确的标准;从法律实践层面上看,法官对不作为侵权案件的判决也大相径庭。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对于不作为侵权行为的理论研究不够系统以及在立法上的缺失,无法在判决中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并且发挥正确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从理论研究出发,完善我国《侵权责任法》中不作为侵权责任的相关制度,明确不作为侵权责任在实践中所需承担的责任,逐渐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为今后的司法实践中,法官面对更多元化、更多类型的不作为侵权行为案件有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对我国不作为侵权责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帮助。全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详细地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不作为侵权责任的立法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不作为侵权责任的理论基础。对不作为侵权责任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不作为侵权责任的特征,梳理了不作为侵权责任的历史发展脉络,论述了不作为侵权责任的理论来源。详述不作为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第三部分,我国不作为侵权责任的立法现状及不足。本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简要介绍,并分析现行立法存在的不足。第四部分,不作为侵权责任立法的域外考察及借鉴。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关于不作为侵权责任的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并对此进行分析和总结,总结出对我国的启示。第五部分,我国不作为侵权责任立法的完善建议。主要包括:在侵权责任法中对不作为侵权责任做出明确界定,扩充作为义务的义务来源,并且扩大安全保障义务的主体范围,完善不作为侵权责任的责任形态,来构建我国不作为侵权责任的法律体系。
其他文献
转化犯作为一种立法例,在国外的立法中并不鲜见,而作为一种犯罪形态的概念却是我国刑法学者的首创。以我国刑法规范的具体规定为基础,学界对于转化犯的理论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是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由环境污染导致的环境侵权案件层出不穷,但我国环境侵权纠纷解决机制尚未完善、纠纷解决不力。因此需要对环境侵权纠纷的构成
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作为国际碳减排合作的一种创新制度,自设立以来已经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京都议定书》是CDM的直接法律依据,同时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