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山东地区日光温室蔬菜的种植面积增大,在日光温室内棕榈蓟马发生情况严重。棕榈蓟马对我国蔬菜安全生产产生巨大威胁。为了明确棕榈蓟马在日光温室的分布特征,2016年从茄子定植到拔秧,在山东省青州市朱良镇高柳村调查其在日光温室内的种群发生动态及在寄主上的空间分布。自然条件波动温度和模拟日光温室内的波动温度,测定两种波动温度对棕榈蓟马生命参数的影响。测定棕榈蓟马对两种常规杀虫剂的耐药性,监测青州、莱阳两地棕榈蓟马种群对2种常规杀虫剂的抗性水平。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茄子植株自定植,就会有棕榈蓟马的发生,但定植时茄子植株小,为害症状明显,便于防治,不易造成大的危害。2月下旬以后,随着温度的上升,日光温室内茄子上的棕榈蓟马数量上升,4月下旬达种群高峰,平均每片叶片上有54头若虫,一直持续到6月底茄子拔秧,种群数量又下降。菜椒上棕榈蓟马发生在始花期,2月底3月初,随着温度的升高,日光温室菜椒上的蓟马发生逐渐加重,自4月中旬,棕榈蓟马种群数量逐渐上升,6月中旬达种群高峰;但菜椒上的棕榈蓟马主要为害花,平均7.32头/花,日光温室菜椒上的棕榈蓟马防治的关键期是始花期。空间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南北方向日光温室北部靠近墙体的一侧棕榈蓟马数量比较多,东西方向棕榈蓟马数量会呈现先少后多再少后多然后变少的波动变化。成虫活动能力强且有躲避能力,上午茄子叶片上若虫数量与成虫数量的比例约为5:1,叶片上幼虫多,成虫比较少;下午茄子叶片上若虫数量与成虫数量的比例为3:1。棕榈蓟马在寄主植物的上部幼嫩的叶片上数量较多,中部、下部数量较少。⑵分别测定实验室内的波动温度(6:00-22:30温度波动:16℃-25℃,简称室内种群)和阳台温室内的波动温度(6:00-22:30温度波动:18℃-45℃,简称室外种群)下棕榈蓟马在芸豆上的生命表,试验结果显示两种波动温度下的棕榈蓟马种群其卵的孵化都在在1.5天左右,但室外棕榈蓟马种群各个龄期的发育速度明显的比室内棕榈蓟马种群的发育速度快,室外棕榈蓟马若虫在3.79天,室内棕榈蓟马若虫期在5.12天,预蛹期相差0.52天,蛹期相差0.22天,未成熟期相差2.2天,室外棕榈蓟马种群其平均产卵量为34.98粒,室内棕榈蓟马种群其平均产卵量140.72粒,室内棕榈蓟马种群其产卵量是室外棕榈蓟马种群的4倍。⑶分别采用微虫笼法和叶管药膜法测定不同波动温度建立的棕榈蓟马种群及在青州、莱阳日光温室采集的棕榈蓟马种群对阿维菌素和噻虫嗪2种常规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室外棕榈蓟马种群其成虫和2龄若虫对2种杀虫剂耐药性都比室内棕榈蓟马种群要强,2龄若虫的抗药性比成虫的抗药性要差。阿维菌素对室外棕榈蓟马种群其成虫的LC50为9.43,室内棕榈蓟马种群其成虫的LC50为1.779,相差5倍多。青州和莱阳两地日光温室内采集的棕榈蓟马对阿维菌素和噻虫嗪抗药性有较大差异:青州日光温室2龄若虫对阿维菌素和噻虫嗪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1.29和26.55,都产生了中水平抗性;莱阳日光温室2龄若虫对阿维菌素和噻虫嗪的抗性倍数分别为49.18和93.26,达高水平抗性;青州日光温室成虫对阿维菌素达耐药性水平,耐药性比较强,青州日光温室成虫对噻虫嗪抗性倍数为14.72,莱阳日光温室成虫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为8.93,对噻虫嗪的抗性倍数为30.88,分别产生了低水平抗性和中水平抗性,这两地日光温室采集的棕榈蓟马种群对2种常规药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