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D对壳模型理论的原子核相变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本文中,我们基于SD对壳模型理论,对比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在区分质子和中子,以及不区分质子和中子的两种情况下,利用计算机程序挑选哈密顿量的参数:对力强度G和四极-四极相互作用强度,k,来寻找U(5)、SU(3)和O(6)极限。 在不区分质子和中子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当G=0.1MeV、k=0MeV/r4时,产生U(5)极限;当G=0MeV、k=0.004MeV/r4时,产生SU(3)极限;当G=0.11MeV、k=0.0011MeV/r4时,产生O(6)极限。 在区分质子和中子的情况下,对于U(5)←→ SU(3)相变,当GUπ=GUv=2.4MeV、kU=0.056MeV/r4时,产生U(5)极限:当GSπ=GSv=OMeV、kS=0.01MeV/r4时,产生SU(3)极限。而对于U(5)←→O(6)相变,当GUπ=GUv=0.5MeV、kU=-0.06MeV/r4时,产生U(5)极限;当GOπ=GOv=0.8MeV、kO=-0.016MeV/r4时,产生O(6)极限。 我们在SDPSM理论的基础上找到的各个极限,能够很好地符合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各个极限的特征,可以说用SDPSM理论非常好地再现了两种情况下的U(5)、SU(3)和O(6)极限。 当确定各个极限后,令H=(1-α)H1+αH2,其中H1表示U(5)极限的哈密顿量,H2表示SU(3)极限或O(6)极限的哈密顿量,α为控制参数,取值范围为0≤α≤1,而H则表示按比例混合而成的哈密顿量。我们将α从0到1进行连续变化,通过对在混合哈密顿量H下所产生的各个能级E和B(E2)跃迁的分析及比较,我们发现,无论是区分质子和中子,还是不区分质子和中子,SD对壳模型均能很好的再现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的U(5)←→ SU(3)相变以及U(5)H←→O(6)相变。这一结果说明了SD对近似的合理性,同时也证明了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具有很好的壳模型基础。
其他文献
石墨烯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结构类似于蜂窝状的二维纳米材料。作为第一种被广泛认可的二维材料,因结构的特殊性使其具备许多独特的物理特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碳同属
学位
光子晶体是一种由介质或金属周期性排列而成的人工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能和潜在的巨大应用前景,近二十年来,光子晶体已成为一个发展迅速的科学研究新领域。   本文首先介绍
学位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非线性表面波--光折变表面波(Photorefractive Surface Wave,PR SW)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光折变表面波是一种可沿光折变晶体表面狭层空间传播的光波,其能量被
学位
核子(质子p,中子n),超子(Λ,Σ,Ξ等),Δ共振子等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统称为重子,这些重子至少包含三个价夸克,它们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有内部结构的粒子。 能谱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具有
在材料科学与凝聚态物理领域中,单层石墨是一颗迅速升起的新星。这种严格的两维材料显示出超乎寻常的晶体和电学性质。尽管它的出现只有非常短的时间,但是它已经开启了新物理
90年代以来,以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讯为主要内容的量子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日益发展起来。量子纠缠态作为一种量子信息处理的基本物理资源,被广泛地应用于量子计算、量子通
随着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深入,强关联体系已成为当今凝聚态物理研究的焦点之一。由于电荷、晶格和自旋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使体系中出现了包括高温超导和巨磁电阻效应在内的各种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