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肝-肠轴”理论,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大鼠予以疏肝活血化滞法干预后血清LBP、TBA的变化情况,探析疏肝活血化滞法对NAFLD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疏肝活血化滞法防治NAFLD提供治疗思路和策略。材料与方法:健康的雄性SD大鼠40只,级别为SPF级,先进行7d的适应性喂养,随后根据大鼠的体重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个组别:正常组(nornal chow diet,以下简称NCD组)、高脂组(high-fat diet,以下简称HFD组)、疏肝活血化滞组、西药组,每组10只。NCD组大鼠给予普通饲料的基础饮食,另外的三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这期间4组大鼠所处的饲养环境一致,温度、湿度均为适宜。56d后对各组大鼠进行药物干预,灌胃体积为1ml/100g,NCD组和HFD组予生理盐水灌胃,疏肝活血化滞组予中药复方悬浊液灌胃,西药组灌胃用药为多烯磷脂酰胆碱,其中疏肝活血化滞组和西药组的给药量按照人和大鼠给药剂量换算公式换算,公式为:一天所需生药量/70Kg×动物重量×6.3。灌胃次数为早晚各一次,灌胃给药一共持续28d。28d末处死4组所有大鼠,留取血清以及肝脏组织以备检测各项指标。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ALT、AST)和血脂(TC、TG、HDL-C、LDL-C)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肝肠循环相关指标LBP、TBA的水平;通过HE染色方法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形态改变情况。结果:1.与NCD组对比:HFD组大鼠血清TG、TC、LDL-C以及ALT、AST均明显升高,HDL-C显著下降(P<0.01);肝细胞形态明显肿胀,细胞排列不整齐,出现较多大小不一的圆形脂滴空泡,细胞核位置偏移,肝小叶和汇管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整体表现为明显的脂质变性特征;肝肠循环相关指标LBP、TBA均升高(P<0.05)。2.与HFD组对比:疏肝活血化滞组大鼠血清TG、TC、LDL-C及ALT、AST水平显著降低,HDL-C水平升高(P<0.05);肝细胞肿胀状态明显改善,脂滴显著减少,细胞索排列较整齐肝细胞脂质变性情况明显减轻;肝肠循环相关指标LBP、TBA均降低(P<0.01)。3.与西药组对比:疏肝活血化滞组大鼠血清TG、TC、LDL-C及ALT、AST水平均有降低,HDL-C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无明显差异;肝肠循环相关指标LBP、TBA均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疏肝活血化滞法可降低NAFLD模型大鼠血清LBP、TBA的表达量,表明疏肝活血化滞法可能通过调节肝肠循环,降低LBP、TBA水平,进而延缓NAFLD的进展。2.疏肝活血化滞法可以下调肝功能ALT、AST水平,血脂TG、TC、LDL-C水平,上调HDL-C水平,表明疏肝活血化滞法可改善肝损伤、脂质代谢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