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C)的形成过程与细胞外基质(ECM)成分的降解有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基质蛋白组织抑制因子(TIMP-1)参与了ECM的降解过程。艾灸疗法能刺激体表相应腧穴对机体起到较好的整体调节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实验通过建立UC大鼠模型,观察比较艾灸天枢和足三里对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学及疗效的影响,探索灸法对UC大鼠实验模型中结肠组织MMP-1及TIMP-1表达的调节机制,确定符合临床实际的灸法及具有可比性的相关腧穴,为临床选取更合理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先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和造模组26只,造完模后造模组处死2只,造模成功后造模组又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天枢组、艾灸足三里组和西药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首次致炎和DSS间断诱导复发的复合造模方法,将5%TNBS与50%无水乙醇配成TNBS/乙醇混合液,葡聚糖硫酸钠(DSS)用蒸馏水配成5%的DSS水溶液后,将含100mg/kgTNBS的混合液,注入大鼠肛门上端8cm处,倒立1-2分钟后仰卧归笼,在第7天和第16天用5%DSS水溶液进行2次致炎来诱导UC大鼠模型。艾灸天枢组和艾灸足三里组分别取天枢和足三里进行艾炷灸治,每日每穴灸九壮,共治14天;西药对照组选用胃饲柳氮磺吡啶的方法治疗,每日给药1次,共治14天。治疗结束后记录大鼠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结肠的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RT-PCR技术检测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各治疗组UC大鼠较之治疗前的精神状态良好,活动及进食水增多,体重恢复正常,大便次数减少,未见稀血便,毛发也较光洁。2.在肉眼及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各治疗组UC大鼠结肠黏膜组织较完整,且腺体排列较规则,黏膜损伤恢复情况较理想,结肠黏膜形态均接近于空白组,优于模型组;各治疗组之间比较,艾灸天枢组和西药对照组的黏膜损伤恢复情况都略优于艾灸足三里组。3.各组UC大鼠结肠黏膜中MMP-1和TIMP-1的表达量比较(见表2):治疗各组与空白组比较,两指标的表达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指标的表达量均呈下降趋势,且各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1);治疗各组间比较,艾灸天枢组和西药对照组两指标的表达量均较艾灸足三里组低,且除艾灸天枢组和西药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治疗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1)。结论:1.艾灸天枢和足三里均能改善UC大鼠症状、体征和结肠组织形态学损伤,且艾灸天枢的治疗效果优于艾灸足三里。2.艾灸对UC的治疗作用可以通过控制MMP-1和TIMP-1的mRNA表达量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