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休闲农业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家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武汉市农业资源丰富,依靠中心城区和武汉市周边城市的巨大消费市场,近年来城郊区休闲农业发展迅猛。武汉市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地处长江中游,水陆交通发达,路网密布,素有“两江九水,百湖之市”的称号。独特的区位优势对促进武汉市休闲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地理学与旅游学相关理论,首先,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对休闲农业、可达性的相关概念、历史发展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其次,通过网络爬取武汉市城郊休闲服务场所POI数据。并结合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局官方网站公布的相关信息共确定了武汉市368个城郊休闲农业点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分析法探究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空间句法从全局通达性、局部关联性两个方面,从全局、局部、感知三个维度对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的交通可达性进行分析。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了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可达性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可达性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从数量分布和空间分布两个角度探究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分布特征,从整体分布数量来看,南北差异较小,黄陂区休闲农业点分布数量最多,从分布类型来看,休闲农庄数量最多,生态园数量最少。从空间分布来看,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密度核心分布整体较为分散,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明显的“喂鱼式”特征,休闲农业点群聚式分布在武汉市绕城高速周边,形成了自西向东半张口式休闲农业点分布带,即武汉市绕城高速带。(2)从武汉市整体路网的评价来看,武汉市路网总体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主核心,县域中心城镇为辅核心中心性显著的太阳型路网结构,且东西湖区高等级路网辐射面较广;高集成度、高穿行度路网核心多为高速公路网构成,层级结构式显著。(3)将武汉市路网与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间的关系分为两方面阐述,从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全局通达性来看,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多分布在2级可达性道路300m缓冲区范围内,且此道路等级缓冲区范围内的休闲农庄可进入性最好,对外通达性一般;从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局部关联性和感知可达性来看,武汉市休闲农业点整体的局部可达性总体水平较高;从休闲农业点局部关联性来看,区域间黄陂区和江夏区局部可进入性较好,汉南区和东西湖区局部可进入性相对较差。且黄陂区的农家乐局部可进入性最好,江夏区的生态园可进入性次之。区域内休闲农业点共呈现出了七大集聚区。从感知可达性来看,区域间东西湖区、汉南区的感知可进入性较好,区域内东西湖区生态园和汉南区的垂钓园人为感知可进入性较强。(4)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可达性受水体导向影响、社会经济影响、周边旅游景点规模等级以及自身规模等级影响、公共交通站点与农业点距离远近影响。并针对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可达性差异提出了完善交通系统建设,提高休闲农业点可达性、因地制宜,发挥水资源优势、政府加大对政策资金的支持、开发新型休闲农业资源,提升休闲农业服务能力、加强区域间和区域内休闲农业产业合作的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