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不同种质、不同采收期的山楂药材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建立山楂药效物质的多成分、多学科质量控制体系,提升山楂药材质量的评价方法。方法:研究不同种质、不同采收期山楂药材的粉末显微特征;建立山楂薄层色谱鉴定的新方法;采用酸碱滴定法、比色法等对山楂进行总酸、总黄酮、总糖(多糖、可溶性糖)的含量测定研究;采用HPLC法对不同种质、不同采收期山楂进行有机酸、黄酮等代表性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研究。结果:1.不同种质、不同采收期山楂果实外观性状、风味、破损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大五棱山楂个头大、有五棱突起,甜红子气味香甜;不同采收期大金星山楂果皮从绿色逐渐变为红色、单果重从4g到12g,不同采收期大棉球山楂单果重从8g到14g、破损率从6.17%到43.01%等。2.不同种质、不同采收期山楂药材粉末的显微特征有差异:甜红子薄壁细胞中所含的色素块呈亮红色,大五棱淀粉粒孔纹明显、螺纹导管较多,野山楂石细胞有对应的两个节,不同采收期大金星、大棉球山楂石细胞壁、胞腔大小不同,可作为山楂定性及鉴别依据。3.不同种质、不同采收期山楂药材总酸、总黄酮、总糖(可溶性糖、多糖)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甜红子山楂总糖含量较高,大金星总酸含量较高,可作为山楂定性及鉴别依据。4.研究补充了山楂果实中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素等黄酮类化学成分的薄层鉴定新方法,实现了对不同种质山楂鉴别的全面性、准确性,同时可作为山楂采收期的定性依据。5.通过HPLC法对山楂药材进行了有机酸、黄酮等成分的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研究,发现不同种质山楂各化学成分含量存在差异,且采收期为同月份时转化度较小。其中,大金星、小金星及大五棱等品种儿茶素类成分含量较高,野山楂、山楂芦丁等成分含量较低,对山楂药效成分进行了全面具体的评价研究。结论:通过对不同种质、不同采收期山楂药材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建立了山楂主要成分的多学科鉴别及含量测定体系,提升了山楂药材质量标准的评价方法,为山楂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了科学的数据支撑。